第六十六章 群眾喜聞樂見(2 / 2)

“那肯定的,我這個老頭子都能看進去,拍的挺好的。”

劉紅軍捅咕了一下大哥,“他們說你呢!”

劉紅民瞪了他一眼,“彆廢話,我們走吧!”

老人家能夠給出這樣的評價,劉紅民備受鼓舞。人民群眾喜聞樂見,就是對他最大的誇讚。

回家的路上,劉紅民騎車的速度都快樂不少。

回到家,劉紅民將弟弟妹妹放下,去了學校。

學校內,同學們都在討論《大宋提刑官》。雖然他們沒有看過電視劇,但是從各大報紙上看到評論,他們就可以討論很久。

除了和劉紅民不對付的人,其他學生都會以劉紅民為榮。《大宋提刑官》被改編成電視劇,並且在中台播出,他們與有榮焉。

這就是名人效應,為什麼很多學校都會列出知名校友,就是因為可以增加學生都認同感和榮譽感。

劉紅民這個在校的知名校友,立即成為了同學們看齊的目標。特彆是中文係的學生,他們和劉紅民經常接觸,所以非常羨慕劉紅民的才華。

同時,他們也不是很服氣。劉紅民一個學曆史的,都能成為大作家,我們這些學中文的,怎麼能比他還差。

都是天之驕子,哪怕是朋友,他們也在心裡憋著一股勁,想要和劉紅民一決高下。

這些人裡麵,以陳健功為最。劉紅民沒有出現之前,陳健功才是中文係學生們追趕的目標。

劉紅民出現之後,瞬間就將他超越了。不僅如此,劉紅民還把查劍英也帶上了。

雖然文章沒有大小,但是在人們心中,在雜誌上發表小說就是比在報紙上寫豆腐塊強。

陳健功還在努力寫第一部小說的時候,查劍英的《李娘子》已經在《京城文藝》上發表了,並且還引起了不少熱度,成為了婦女的典範。

如果不是查劍英半路出國留學了,恐怕第二部、第三部小說都寫完了。

而陳健功,還沒有正經發過一部小說呢!這讓他如何能夠接受的了?

他倒不是嫉妒劉紅民,隻是覺得自己不爭氣。他不想和劉紅民比,但是也不希望被劉紅民落的太遠。

豎著耳朵聽周圍的同學了解電視劇的事情,眼睛卻看著手中的《當代》。

他在研究劉紅民的寫作手法,看看有沒有辦法借鑒一番。其實,這些東西老師都教過,陳健功也都學過,但是一到使用的時候,就將這些忘到腦後了。

最關鍵的是,陳健功發現寫作手法還不是最大的差距,講故事的能力才是。

看著書上的文字,他可以想象出沙漠孤煙,兩個主人公之間的互動。

這讓陳健功不由得審視自己,自己到底適不適合寫小說?

劉紅民不知道,他的成功竟然讓陳健功開始懷疑人生。

他現在已經被一大群學生圍住了,他們想要聽聽劉紅民對於《大唐》和《大宋提刑官》的看法。

劉紅民高聲製止了人群的喧鬨,然後說道:“同學們,每個人的看待視物的角度都是不同的,我自己的評價並不重要,你們的真實想法才是重要的。你們覺得它們好,它們便好;你們覺得它們狗屁不通,它們就狗屁不通。”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