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將曾有言若有需要,可隨意抽調城頭軍士,為何不見卜蘇軍主有所動作呢?”行走間張寧隻微微超出卜蘇牧雲半步,以便讓其為自己帶路。他一麵朝著本是匆匆經過,卻在見到自己而不得不躬身施禮的官吏點頭微笑,一麵發出自己的詢問。卜蘇牧雲冷著臉像是沒有瞧見周遭同僚:“按軍製鎮軍者隻得從軍戶中挑選。”張寧聞言瞧了一眼卜蘇牧雲,多少算是品出了一些意味。這是一名軍人,很純正很純粹的那種。為了職責敢於螳臂當車迎擊柔然鐵騎,為了勝利敢於身陷重圍以鎮將為餌,為了榮耀可以不假辭色叱罵褚行。他兢兢業業,勤軍練兵,超出職責範圍的事絲毫不碰。他還有自己的傲氣,不願在鎮戶營戶這類看不上眼的人中挑選軍員。顯然在他看來軍人就是軍人,農夫苦力這些無法成為軍人。難怪你麾下的鮮卑人占據了足足九成之多!張寧聞聽此言暗暗感歎一聲。這位年輕軍主雖然是位純粹的軍人,但也並不傻。他知道何時該做什麼事,當自己對他有所不滿,表達出了自己的擔憂和戒備時,他主動說出了軍械庫所在,這就是聰明人啊!想到這兒張寧不著痕跡地瞥了眼身後亦步亦趨的狗兒張麒麟,心中苦笑:老子身邊的聰明人隻有半個,也就是你這半大的小屁孩兒了!穿過熱火朝天的校場,在一片叫苦不迭的訓練聲中一行人轉入寬敞的青石板道。道路兩側儘是軍府中吏員的公辦之所,左為軍事,右為民務。從中穿過方才看到三座巨大的庫房,左一為府庫,中間為糧庫,右一為軍械庫。張寧清楚將三大庫修建在這裡為的就是安全,無論是米糧還是軍械,出庫入庫都需從軍府一眾官吏的眼皮下經過,能夠最大程度杜絕奸猾之輩作惡。想來正因如此,張寧才會對軍械庫的存在沒有絲毫記憶,畢竟本主是一個隻知放浪行樂之輩,怎會往眾多官吏機構的所在之處擠呢?行至庫房之下,張寧抬頭望去頗有些臉紅。在連續幾日的放糧施粥後,糧庫已是敞開大半,空空蕩蕩。從某一角度而言這糧庫可也是他這位鎮將老爺的底褲啊!好在由李蘭劉臧令二人牽頭籌集的糧食將會在今日入庫,方才令軍府中人安心不少。如今一伍軍士正在鄒炎的指揮下進行打掃驅鼠,為新糧入庫做最後準備。張寧滿意地收回目光,隻見狗兒幾步快走到自己跟前躬身掏出軍司馬印章和軍械庫鑰匙。親衛隊主切思力拔在張寧的授意下接過鑰匙,領著幾名親衛開鎖推門,讓已是塵封許久的軍械庫再次暴露在眼泛綠光的懷荒軍人跟前。沒有任何一個男人可以抗拒軍械的誘惑。這句話放在千年的南北朝亦是如此。大門打開的瞬間,張寧能夠明顯聽見身後的卜蘇牧雲發出了一聲粗重的喘息。儘管僅是片刻後他的呼吸便重新沉穩有力,可那一刻的失態卻是騙不得人的。“速速清點入冊。”張寧也不廢話,發下命令後上前察看起來。切思力拔一眾親衛等的就是這句話,聞言立時一頭紮入庫中。軍械庫極大,目測之下如若滿載,武裝整個鎮軍是綽綽有餘。但這樣的美好幻想隻能發生在太武、文成兩帝之時,如今軍械庫藏具不過一半,其中大半還是兵戈一類的物品。這顯然便是遷都洛陽,軍事重心南移所導致的。好在軍械庫作為最高等級的武備,哪怕軍鎮衰落曆屆鎮將仍是不敢將其視作貪腐的目標。“將主,發現了五副筒袖鎧!”正感歎間切思力拔從手捧一副軍鎧從庫中竄了出來,前後不過幾息間他已是灰塵汙麵,可饒是如此仍難掩笑意:“另有馬鎧一具!!!”張寧聞言也是一喜,急忙上前察看。鎧甲從自古至今皆為軍之重器,是受到嚴格管控的,哪怕張寧這種前來懷荒赴任的中原強宗子弟亦是不能擁有。尤其在如今的南北時期不僅馬鐙等馬具完善,馬鎧亦在此時迅速發展,而隨著以鮮卑為主的遊牧民族入主北地,騎軍也逐漸成為了軍中的武力擔當其中又以具裝騎兵為最。實際上早在秦漢時就已有馬鎧的記載,根據宋人修的類書《太平禦覽魏武軍策令》記載在官渡之戰中,袁紹軍就裝備了馬鎧。曹操曾言:“袁本初鎧萬領,吾大鎧二十領,本初馬鎧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見其少遂不施也,吾遂出奇破之。”這裡反映了一個問題,即袁紹有“鎧萬領”,馬鎧“三百具”。而曹操有鎧“二十領”,馬鎧“不能十具”。顯然無論是曹操還是袁紹,人鎧的數量都遠高於馬鎧,這也應該是當時的普遍情況。其次這也證明雖然漢末群雄戰爭中沿用了馬鎧,但其數量不能與後來的南北朝時期相比。兩晉之前的馬鎧有兩個主要特點:其一,西晉之前,馬匹非常貴重,戰爭中仍以步兵為主,騎兵數量有限,以至於馬鎧並非主流;其二,當時馬鎧以皮製較多,如今則以金屬為主流。這些對於熟知曆史的張寧而言早已牢記心中,因此在得知軍械庫中竟有筒袖鎧與馬鎧時根本無法抑製興奮之情。《宋書殷孝祖傳》有言:“禦仗先有諸葛亮筒袖鎧帽,二十五石弩射之不能入。”便是記載了筒袖鎧的厲害之處。筒袖鎧為漢末名士諸葛亮所製,是南北朝極為盛行的一種甲胄。這種甲胄胸背相連,有短袖,由小塊魚鱗紋裡片或龜背紋甲片編綴而成。與之前的漢甲相比筒袖鎧有個明顯的特點是不開襟,穿時就像穿現代的T恤衫那樣直接從頭部套入。這樣一來整個鎧甲就沒有薄弱環節。而筒袖鎧之所以能夠“二十五石弩射之不能入”,除了形製上被改造外,材質上也采用了東漢以來較為先進的百煉鋼。這種將薄鋼片反複折疊的百煉鋼技術使鋼鐵技術飛躍發展的同時,也讓甲胄防禦力迅速提升。這種百煉鋼技術打造的甲胄堪稱堅硬無比,從三國到南北朝時期的甲胄,皆以此技術為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