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由苦難與鮮血鑄就……”張寧不禁默念出聲,直到此刻他方才恍然自己太過於在乎未來將要麵對的危機。儘管這本沒有錯,但如果自己一直如此,哪怕能夠成功度過危機恐怕仍是難真正收獲卜蘇牧雲以及其身後北地軍人們的忠心。因為自己根本就不了解他們!根本就不清楚他們想要的是什麼!這群人不同於以自己所想為目標的親衛,不同於想要一展才華的民政官吏,不同於隻求活下去的鎮戶營戶,更不同於期望借此機會保全家族基業,攥取利益的鎮中大族富戶。他們要的是複仇,要的是雪恥,要的是北擊柔然!旁側卜蘇牧雲聽到張寧的喃喃自語眸中瞬間綻出精光。不錯!這裡的每一寸土地的確都是由苦難與鮮血鑄就!對於他的質問狗兒懷麟躍躍欲試卻被張寧壓下,他肅然道:“守城保民固然是我等職責,但北擊蠕蠕雪我懷荒軍民之恥,洗我之恨亦是我所誌!”隨即他不等卜蘇牧雲回答又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今六鎮疲敝,軍伍中濫竽充數之輩數以百計。本將有意整頓遂招鎮戶、營戶入伍卻效果寥寥,不知卜蘇軍主可願助某一臂之力?”“將軍之刃?”“斬儘不臣之輩!殺儘草原賊寇!”“固所願也!”張寧不知道自己有一天會不會變成今日所說的“不臣之輩”,但想來在這之前至少無需再憂心卜蘇牧雲。在他眼中這絕對是堪比發現五副筒袖鎧,甚至更大的喜事。當下張寧再不多言大笑著轉身走出軍械庫,隻留下切思力拔帶著一眾親衛緊張清點。當天晚些時候渾身疲憊卻又滿臉興奮的切思力拔將清點後的軍械冊交到了張寧手中,其中有筒袖鎧五副、馬鎧一副、鎖子甲兩百件,刀弓戈槊合計三千有餘。這是足以武裝兩百甲士,過千名軍士的軍備!甲士啊!當張寧拿到這份清單簡直差點淚流滿麵。儘管這份庫存與六鎮巔峰時相去甚遠,甚至不到十之一二,可對如今的懷荒鎮軍,對他張寧而言仍是不亞於雪中送炭!鎖子甲顧名思義是用細小金屬扣環互相套扣而形成的甲胄,通常其每一環與四環相扣,層層疊加,形同連鎖。這種甲有兩大特征:一是密度高,足夠堅固;二是柔軟性非常好,如同武俠小說中刀槍不入的軟蝟甲,可以像衣服一樣穿在身上,外麵再套上衣袍不易看出。鎖子甲來自西方,是中世紀時期流行的主要鎧甲,在漢末魏晉之際傳入中國,主要是北方政權的軍隊使用。《晉書》中對鎖子甲形製有這樣的描述:“胡便弓馬,善矛槊,鎧如連鎖,射不可入,以革索為羂,策馬擲人,多有中者,眾甚憚之”。鎖子甲傳入的最直接途徑是戰爭,前秦君王苻堅派遣大將呂光征伐西域大獲全勝。呂光在與西域軍隊的作戰中繳獲了大量戰利品,其中就包括鎖子甲。隨後中原地區也逐漸掌握了鎖子甲的製造技術,讓這一新式甲在華夏推廣開來。隻是時至如今鎖子甲仍算不得主流,同時也僅小範圍流行,因而並不受到重視,懷荒械庫得以有所存留。當下張寧再不猶豫,他於三日後召開軍事會議,王彬、卜蘇牧雲、鄒炎、李蘭、切思力拔等人儘數參加,最終確定了兩百甲士,一千軍士,三百弓弩手以及二十名騎士的整軍計劃。其中王彬部轄兩百甲士,三百軍士;卜蘇牧雲部轄五百軍士;鄒炎部轄三百弓弩手,兩百軍士,三部三軍合計一千五百人。軍主以下幢、隊、什、伍各級軍官部分由張寧親衛擔任,其餘則由各軍主自行簡拔。至於本屬於卜蘇牧雲部的軍馬則被張寧厚顏無恥地儘數劃到了自己親衛軍中,組成了二十名親衛騎士,以切思力拔為隊主。那副馬鎧自然被張寧自己保留,而作為親軍隊主的切思力拔則獲得了與張寧本人及三位軍主各分得一副筒袖鎧的殊榮。這位匈奴漢子在確定自己沒聽錯後立時是跪倒在地,指天發誓痛哭流涕要誓死效忠張寧。再看其餘眾人,除去卜蘇牧雲尚且較為淡定外,王彬和鄒炎無不如此。李蘭更是羨慕異常。可以說完全達到了張寧想要的效果。若說當日在城頭的一番任命是確立了王彬與鄒炎的統軍之時,那麼今日軍府中便是授予了其統軍之名。元魏軍隊的基本編製分為軍、幢、隊、什、伍,在正常編製中一軍應有千人,所謂“千人軍將”的稱呼正是從此而來。儘管數十年來由於六鎮衰敗下的不斷拆解,一軍已是默認僅五百人,可軍主仍為從七品之將。此刻確立鎮軍計劃後狗兒立時端捧著一麵印刻懷荒,一麵印刻軍將的銅牌行至二人跟前,再由張寧親自交予。至於答應褚行將會送往洛陽的任命書則根本就是張寧許下的空頭承諾,他很清楚隻要自己將此事拖到凜冬來臨,一切就將是板上釘釘之事。接下來的半月裡整軍計劃有條不紊的展開,其中卜蘇牧雲部防區城西,鄒炎部防區城東,王彬部則居中扼守戍堡,整日裡喊殺操練之聲不墜。張寧也每日勤加打磨武藝不敢有絲毫懈怠。期間懷荒鎮數次派出探哨,北地雖仍有小股蠕蠕肆虐,但其大部已然退回草原。不過通往三戍之道仍受封閉。與此同時張寧還儘遣鎮中鐵匠打造兵戈弓矢,工匠修造推車大鬥,又命諮議參軍李蘭招募輜重、夥頭等輔兵六百,其中多為鎮中各富戶家奴軍紀渙散。時至九月中旬,鎮中毀壞民房儘數修複完善,雖然礙於人力物力有限無法按照心中規劃推倒重建,但他已是十分滿意。兩月整軍後他如約進行檢閱,見王彬、卜蘇牧雲等三部皆有所成,遂大喜犒軍。當夜從事史吳之甫憂心忡忡找到張寧,言明鎮中米糧所剩無多不可靡費。張寧不以為意,次日三百輜重兵攜二十餘駕大車裝巨箱過百一路往南大張旗鼓而去,夜宿於黑山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