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歸心(2 / 2)

在蕭寒極力邀請下,墨七等一眾40餘人也勉勉強強同蕭寒一眾朝賀蘭山行去。

不久眾人來到鍛造一廠,

”聽聞墨門精通冶煉之術,恰巧小子這裡也略懂些,可否叨擾叨擾......“

眾人心想:你一個小屁孩兒也敢大言不慚,口放厥詞,真不知道天高地厚,算了看著一路照顧份上,就看看這娃兒賣的啥藥?教教他怎麼做人,知道什麼叫謙虛“看在一路備受照顧份上,就暫且聽一聽,權當笑話罷了。

聽聞咱們大唐諸侯國最高的熔煉鐵的方法,就是在一個小型的泥巴爐裡,用木炭將鐵礦石煆燒成普通的鐵水,這就是所謂的“塊煉鐵”吧,俗稱-”外加熱法“,而我下麵要教諸位的是”內加熱法“,“內加熱”,也就是將銅料和木炭,鐵礦石等放入爐中,然後通過鼓風的方式,將裡麵的金屬熔化。溫度上,效率上遠超諸位所熟悉的”外加熱法“

”不錯,不錯,少爺高見“一陣陣彩虹屁飄來,蕭府家將們一個個舉手握拳,用力的撕扯著喉嚨大聲喊道!

這種材料的耐火能力很差,爐子能夠使用的時間也很短,如果本少爺沒有猜錯的話,你們所謂的不傳之秘是不是把泥爐單純地加厚吧?蕭寒戲謔道,這種方法在延長爐齡方麵效果不顯著,所用的冶鐵材料對爐壁的腐蝕仍比較嚴重,無法實現降渣精煉。動不得就變形,斷裂,就是你們最高水準練出的武器及各種工具在本少爺眼中都是渣渣。此話一出,墨家眾人頓時驚得陣陣冷汗直冒,羞愧低下那自以為是的高顱。咱們墨家墨者多貧困出生,以“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為教育目的,“孔席不暖,墨突不黔”,尤重艱苦實踐,“短褐之衣,藜藿之羹,朝得之,則夕弗得”,“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為祖訓,墨家的“為賢之道”是“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主張:“兼愛”、“非攻”、“尚賢”,目前咱們大唐看似國泰民安,歌舞升平,其實說句大不敬話:”朱門狗肉臭,路有凍死鬼“比比皆是吧。民過著“饑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的痛苦生活;貴門認為小子看法如何?

”善!”大善“

墨門以墨老七為首眾人,向前一步,齊齊躬身一禮道:恕我等愚昧,竟聽信市井小人讒言,誤會了公子”!

蕭寒忙一側身躲過眾人參拜,雙手有力攙扶為首名叫墨七老者:老丈,你等萬萬莫折煞小子,小子頑孽,都是一己之言,當不得真,當不得真啊。小子認知淺薄,當有些許理念與貴門相通相容。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目前我大唐諸侯國造成這些許原因是:“天下之人皆不相愛”,應該創造以一個“天下之人皆相愛”的理想社會。人與人之間互愛,互利的“兼相愛、交相利”,倘若我大唐諸侯國都遵從”反對人與人之間互爭互害的“彆相惡、交相賊”。這樣就會出現一個“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傲賤、詐不欺愚”的“大同王國。

由於熔煉爐低,鼓風能力一般,熔煉後的鐵在熔煉爐中的滯留時間很短,所以熔煉後的鐵水都是沒有液化的、像海綿一樣的固體塊狀。而且隻能一次一次的煉,不能實現連續生產,產量很低。而眾人請看:隻見蕭寒運起真氣,以指代筆,一陣龍飛鳳舞後,草草在地上劃出”坩堝“風箱等草圖。日光照耀下竟然栩栩如生:

此乃“坩爐”又稱“土坩堝”共有五層:

從爐內到爐表依次為:第一層是爐襯層,含大量細小砂粒;第二層是一種含大量粗砂的、具有一定抗熱性能的的砂質爐層,當爐襯被腐蝕掉後,仍然可以依賴於這一層不停地進行熔煉。第三層為厚泥質耐火磚層,用於維持骨架結構和保溫,第四個層麵為草泥表殼層.第五層是:煤或者木炭、石英砂和黏土等摻雜而成的黑色耐火材料,我呢給它起個名字叫:“土坩堝”以保證咱們煉鋼鐵所需要的高溫,持久,穩固,關鍵是製作材料普普通通。再輔助高功率”吹風機“--風箱,熔煉溫度達到三四千度都可以,所以這一切就都是不是問題了。

風箱是由:箱體、堵風板、推拉杆、風舌與出風嘴等部件套裝組合而成

箱體是用厚約三分的六塊木板,前後左右擋板與底板榫鉚相套裝,頂板為活動蓋板,縫隙黏糊密封,長約二尺五寸、寬不足一尺、高約一尺五寸的長立方體;前後兩塊擋板的下部各有一邊長約一寸多的方口,稱為進風口;兩個進風口的上部貼內壁各用一小木條作架,懸掛一邊長約二寸,上邊兩端自帶木轉軸的活動木板,稱為風舌;後擋板的中部上下距沿各約五寸,有徑約不足一寸的圓透孔,稱為推拉杆孔;左側擋板的中下部緊接底板處,另製一寸多見方的方形風道,前後各留進風口,在中間位置裝置活動舌板,活動於外壁的凸嘴中部。以使推拉皆有風出,嘴內有邊長各約一寸的方透孔,前接灶底風道,後通風箱內部,稱為出風嘴口。

堵風板厚約六分,略小於風箱內上下左右的空間,左邊下部有與風道略小的豁口,四邊縛紮膠粘麻紙或雞毛,中部有與風箱後擋板推拉杆孔相對應的兩個圓透孔,是為杆鉚。

推拉杆為長約二尺多、徑約一尺多的兩根硬圓木,一端穿過風箱後擋板的杆孔,榫安於堵風板的鉚孔,另一端外漏於風箱,頭部榫鉚豎直安裝一長約一尺、徑約九分的圓木柱手柄。使用操作:風箱立置於灶台右側的平地,最好墊磚空開地麵以防潮濕。頂部稍斜平覆蓋稍大的石板或木板,既穩壓風箱,又不使其濕水,出風嘴對準灶台下的進風道。一人蹲坐單手抓握推拉杆把柄,前後推拉動箱內的堵風板,兩個風舌的空氣擠壓成風,經風道吹人爐底,推後前擋風口打開,後擋風板關閉,風道風舌後開前閉,拉則相反。

小子煉鋼采用”灌鋼法”灌鋼又叫團鋼法,或生熟法,它以生鐵,就是咱們常說的“塊煉鐵”所得到的鐵塊,而熟鐵,是經過匠人們反複捶打去除雜質,不斷回爐,反反複複鍛打而成,以生鐵,熟鐵為原料,將它們加熱到生鐵熔點以上,合煉而成鋼。其中生鐵是指由礦石冶煉得到的液態鑄鐵,含碳量和雜質很高,性脆易碎;熟鐵是指將生鐵經過“炒”或“蒸”等工藝而脫碳後的鐵,柔軟可鍛,雖然碳量降下來了,但氧化夾雜等並未減少,故需要經過反複加熱鍛打,以去除夾雜物,同時滲碳而增強剛硬性,成為鋼。灌鋼工藝是將高碳含量的生鐵液澆灌到紅熱的低碳含量的熟鐵中,相互熔融混合,直接獲得剛硬的鋼生鐵作為1種滲碳劑,因熔化後溫度高,加速向熟鐵中滲碳的速度,縮短冶煉時間,提高生產率。熟鐵因為碳的滲入而成為鋼,生鐵由於脫碳也可以變成鋼,增加了鋼的產量。在高溫下,液態生鐵中的碳、矽、錳等與熟鐵中的氧化物夾雜發生反應,去除雜質,純化金屬組織,提高金屬品質。灌鋼法操作簡便,容易掌握。要想得到不同含碳量的鋼,隻要把生鐵和熟鐵按一定比例配合好,加以熔煉,就可獲得高品質的“百煉鋼”了。

“百煉鋼”成品後,打造成各種需要的物品模樣,就必須要進行“淬火”想必各位前輩們都不陌生吧。目前咱們大唐采取的都是“水法”

淬火技術,但是長期以來,咱們大唐一般都是用水作為淬火的冷卻介質。雖然咱大唐各個鍛造前輩們已經認識到:用不同的水作淬火的冷卻介質,可以得到不同性能的刀,但仍沒有突破水的範圍。而想要突破這一“水法”範疇,小可發明了“雙液淬火法”,即先在冷卻速度大的動物尿中淬火,然後再在冷卻速度小的動物油脂中淬火,這樣可以得到性能比較好的鋼,避免單純使用一種淬火即單液淬火的局限。雙液淬火法,即在我們即將成型的物品的溫度比較高的時候,選用冷卻速度比較快的淬火介質,以保證工件的硬度;而在溫度比較低的時候,則選用冷卻速度比較小的淬火介質,以防止工件開裂和變形,使其有一定的韌性。雙液淬火法是一種即簡單又實用的方法,都是對淬火溫度掌控尤為關鍵。

一般來說,刃口主要起刺殺作用,因而要求有比較高的硬度,這樣才能保證刀的鋒利,所以應該選擇含碳量較高、硬度較大的鋼來製造。而刀背主要起一種支撐作用,要求有比較好的韌性,使刀在受到比較大的衝擊時不致折斷,這樣就要選擇含碳量較低、韌性較大的熟鐵。在製作刀具時才能夠將熟鐵和鋼巧妙的結合起來,將二者恰到好處地用在合適的地方,既滿足了鋼刀的不同部分的不同要求,又節省大量昂貴鋼材,利於推廣和普及。

隻見墨七長老顫顫巍巍從衣襟最深處摸出一錦囊,解開囊扣,取出一和田玉牌:上篆刻著上古“墨”文字令牌雙手舉過頭頂,單膝麵向蕭寒跪下:請公子接“矩子令”墨家眾人隨即單膝跪地,虔誠的一起大喊:“請公子接矩子令牌!請公子收留我等”

蕭寒趕忙一個個扶起眾人,緊緊雙手抱拳,舉過頭頂,躬身道:倘若眾位看得起小子,萬望助小子一臂之力!在此小子感激涕零!

“君以國士待我等,我等當以國士報之。今後凡矩子令下,莫敢不從,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都說墨門一諾千金,誠不欺我也!蕭寒心臟默默念到。

好了,既然我們已經解決了”火力,風力,鍛造材料提純方法“那麼本公子親自給你們示範如何:“如何鍛造一柄寶劍”....

一把好的寶劍到底是如何鍛造的呢?好的燃料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將泥土和木炭混合在一起,放在爐火中燃燒。黃泥漿浸泡的木炭會更加耐燒;並且在高溫中,使鋼材更好的融合。首先:有爐火純青一說,當火焰從紅色變為青色就是煉劍最好的時機,最佳溫度為750~800℃。要是溫度過高或過低,會夾炭,鋼質內就會發黑。當鋼材燒到紅時,就要開始鍛打了,捶打時要密集,不然會有雜質。第一步:折疊鍛打,隻見蕭寒取了一截約半米長的火快,火快早已被匠人們煆燒好的,蕭寒左右手各持一把30磅左右鐵錘,運起提身,穩紮馬步,”叮叮當當,叮叮當,叮叮當當,叮叮當.......本來在眾人看來鍛造就是一門枯燥無味的力工雜耍,竟然在此時聽起來是那麼的舒心那麼歡愉,在眾人眼花繚亂的節奏下敲擊著火快,在經曆了反複折疊鍛打半個時辰後,一劍胚已經初具規模呈現眾人眼前,(反複折疊鍛打第一步)“二:夾鋼鍛打

就這樣經過反複的捶打煆燒,一把劍開始有了形狀。但是這僅僅是打造過程中的第一步,經過熱鍛後的劍坯是非常脆弱的,必須經過熱處理(正火、回火、退火、淬火)。經過淬火後,劍坯變得堅韌富有韌性。接下來就是覆土燒刃了。就是一種局部熱處理的工藝,大致來說就是用土包住刀胎,露出刀刃部分,之後進行淬火工藝。這是刀劍製作過程中最關鍵的一道工序,將已修整好的刀劍坯燒紅,達到一定溫度,隨即浸入水中急速冷卻,通過此步驟來增加刀劍的硬度和強度,使刀劍可以更加鋒利,這一步驟,技術要求非常高,溫度的把握也是靠藝人的經驗由火炎的顏色判斷,稍有閃失,可能造成刀劍崩裂,將對整把刀劍構成致命的損傷。而根據其材料的不同,在淬火時也會采用不同的方式來進行,如整體淬火,局部淬火(覆土燒刃)等。隻見蕭寒變鍛打變不停告訴眾人些理論及注意事項,在反複鍛打回爐後,劍胚整體發出微紫色火光時刻,迅速在準備好的豬嬲中輕微劍尖一點,輕輕一粘劍神而過,又迅速插進已經早已冷卻的牛油桶,發出”刺啦啦刺鼻白煙“

蕭寒拔出剛剛淬好火的寶劍,輕輕一彈劍身,以後調整寶劍的彎曲度、進行粗略的打磨後便進行了研磨。

覆土燒刃的目的是,在刀身硬度不變的同時,增強刀刃硬度。(覆土燒刃工藝是根據刀劍需要的,不是所有的刀劍都有)有道是十年磨一劍,經過蕭寒不停息的連個時辰天的粗磨細磨後,一把劍身大致就完成了。最後用養光棒在劍身表麵打磨,使劍更光亮,達到寒光逼人的效果。取料是,依照劍身的長度和寬度,鋸成對開兩篇,劍柄則根據長度鋸下一截。劍鞘和劍柄硬取於同一根木料,以達到整體外觀上材質和色澤的協調統一。最終要測試劍鞘和劍身是否合適。劍柄弄好好,片刻功夫,蕭寒組裝好啦一柄寶劍。

取銅錢來,蕭寒語音剛落,兩家將把早已準備30枚銅錢疊起,蕭寒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劍劈去,如同切割豆腐般那般潤滑分開了銅錢,嘩啦啦,被切開的銅錢掉落了一地。一彈劍身發出”嗡,嗡,輕鳴聲響起.劍身絲毫無恙!

“好劍,好劍”好一把削鐵如泥的寶劍“眾人心悅誠服道。

“”望矩子教教我等”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