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孔老先生念叨酣暢之處,忍不住手舞足蹈筆畫著,仿佛一個反老還童兒童似的,讀到激動處恨不得仰頭長嘯,放聲高歌不已,尤其讀到“凡歸屬我大唐之子民,雖遠必救!犯我大唐天威者,雖遠必誅!”再也抑製不住那高昂之激動情緒,拿起桌上的戒尺狠狠的拍了幾下桃木茶幾,“啪啪”之聲,不絕於耳!
“好!好一個,“凡歸屬我大唐之子民,雖遠必救!犯我大唐天威者,雖遠必誅!”倘若我唐人,人人有如此之氣節,我大唐諸侯國豈能依舊蝸居在這這小小西域邊陲彈丸之地域,倘若我大唐君王有此鴻鵠之誌向,我大唐早呈現出一片已欣欣向榮之勢,使天下歸心,萬國來朝,與天下人共暢飲,開萬世之太平之盛世!“
“是啊,老大人所言極是!但如今您也看到了,唐王李淵昏庸不堪,生活奢華無度,完全不顧百姓之疾苦,整日尋歡作樂,沉迷酒色之中,四周鶯歌豔舞不絕於耳,酒池肉林絕非虛談。日日不理朝政,朝中奸臣當道,魑魅魍魎橫行霸道,身邊的宦官也忘乎所以,隻懂得營私舞,整日裡就酷愛欺壓忠良之輩,唐王還猜忌之心頗重,弄得整個朝堂烏煙瘴氣,人人整天惴惴不安,長期此往,真到了那個時候,“國將不國,民何安處?”國將不國,家何能存?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此絕非小指一時之戲言,老夫子您學識淵博,博古通今,不知小子說的是否在理?如有異議,萬望老大人斧正!小子不勝感激涕零!
“哎!老太枉為天下儒家之泰鬥,竟不如你小子看得通透,不瞞小友,老夫經曆了摯友慘遭滅門之禍,自己在朝內又處處遭受排擠,捉襟見肘,也深知早已不受君王之待見,故而拋印卸甲,辭官而去。轉而來投奔你爺爺以尋求庇護。”
“哎!老大人您和我爺爺是生死之交,哪裡有什麼庇護不庇護之說的,就是看得起我爺爺,信任我們蕭家,我們早就盼著您一家早日來到蕭府,早就收拾完畢,就等您老隨時入住,全家高興都來不及呢!您說這話就太見外了,沒有把我們蕭府眾人當自己人,哪裡自己家人還和自己家人客套一說的?您說是這個道理不?您再這麼想,就顯得咱們兩家就太過生分了哈!而您老辭官甩印而去,在小子看來:您這是一招妙棋,徹底脫離苦海,“與其受製於人,不如聽命自己”,這樣才能夠早早脫離苦海,才能見那彼岸之花之真容,小子一時戲言,倘若有任何說法不妥當之處,萬望老大人您不惜吝嗇以賜教啊!”
“你個小狐狸,我甚至幻想過在你這幼小的身體裡,究竟隱藏這那方怪物,竟然如此厲害!蕭厲山雖有“儒帥“之稱謂,為人處世一向公平合理,從不會有這麼多彎彎繞,但老夫深知他絕對無你這般雄韜偉略!小小年紀就有如此心胸,真不知道是哪個神仙弟子啊,老夫倒想對你考校一番,不知你才情如何,可容老夫以考校一二?”
多年來,孔捷達老夫子雖然被世人譽為”天下文人之脊梁“一直為無法找尋合適自己學術的繼承人而惆悵不已,唯恐自己哪天老去,自己學術後繼無人,而遺憾終身,機緣巧合之下遇到蕭寒,一時間,見獵心喜,忍不住動了收徒之心思。
“哈哈,老大人您倘若感覺小子入得了您老的法眼,儘管考來,小可雖說沒有什麼才情,也過粗讀過幾本書籍,自詡算是半個文人吧,老大人您請出題”蕭寒忙起身躬身施禮道。
“你可知曉何為”《四書》?,何為“《五經》?”老夫子一捋那煞白胡須,悠然自得婉婉到來。
“《四書》即:(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又稱四子書,為曆代儒學子首要研習之書。前朝大學士朱熹取《禮記》之大學、中庸篇,分章注釋,與論語、孟子合為“《四書》”,故而四書為以上之說法,而:”《五經》“:《五經》於書常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為曆代儒學子核心研習書經。詩溫柔寬厚,書疏通知遠,禮恭儉莊敬,易潔靜精微,春秋屬詞比事。在咱們老祖宗醫學中就指出:《五經》是指(心、肝、脾、肺、腎)五臟之經。
前朝古人起名《五經》,具體所指:《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這五部書是我們大唐諸侯國至今保存至今的最古老的文獻,也是我大唐諸侯國古代儒家的主要經典。
《詩》又稱《詩經》,是我大唐諸侯國國最早的一部詩集,現存305篇,由《風》、《雅》、《頌》三部分組成。風包括十五國風,共160篇;雅分:《大雅》和《小雅》,目前存世共計105篇;《頌》分:《周頌》、《魯頌》、《商頌》,目前存世共計40篇。各篇的創作年代,大部分已不可確知。根據部分詩篇考查,最早的約作成於前朝西周初年,最晚的約作成於前朝春秋中期。全書是經過五、六百年時間的積累、並經過多方大儒們辛苦搜集,並深層加工和潤色而成的。
前朝儒經《白虎通義·五經》曰:“以為孔子居周之末世,王道陵遲,禮樂廢壞,強淩弱,眾暴寡,天子不敢誅,方伯不敢伐。閔道德之不行,故周流應聘,冀行其聖德。自衛反魯,自知不用,故追定《五經》以行其道。”也就是說,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編訂五經宗周以成王道。在樂經散失之前,其實有《六經》:《詩》,《書》,《禮》,《樂》,《易》及《春秋》。統稱為《六經》,在《禮記·王製》有言:“順先王,詩,書,禮,樂,以造士。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詩書禮樂,是前周朝的貴族教科書。雖然詩書禮樂是儒家遞相傳習的典籍。但儒家之外,前朝戰國各家也多傳習。孔子“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後《樂經》失傳(一說沒有此書),從此以後世人皆稱之為《五經》之說法,老大人您看小子所說是否正確?”蕭寒言畢,再次恭敬躬身施禮答道。
"不錯,說的不錯!沒有想到你竟然對我家元祖孔老太爺的《四書》,《五經》之出處考究如此詳細,真大大出乎老夫之意料,就連一些翰林院的老學究們都不一的知曉的如此詳細!可見你對《四書》,《五經》所下的功夫非同一般!足以叫那些天天高高在上,自詡高人一等的天下俊才們汗顏!”
孔捷達老夫子,一邊津津有味的細心聆聽蕭寒所陳述,一邊不滿其門下文人學士之做學問態度,此刻深深抱怨不已,真想叫他們看看:什麼才是做學問的態度,什麼才叫虛懷若穀,整個一天天的一個個鼻孔朝天,各個恃才傲物,是時候該抽空整頓下門下的學風了!
“那我就先考究你一下關於四書之章節感悟,蕭寒小友你可敢與一試?”
"沒有問題,請老夫子出題,學生洗耳恭聽”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章節你做何解?孔老夫子端坐太師椅上,輕輕捋著胡須笑言。
“老大人啊,這是出於四書之《大學》開篇第一章,學生是這樣認為的:
“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人棄舊圖新,在於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誌向堅定;誌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祥;思慮周祥才能夠有所收獲。 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 在咱們大唐諸侯國前朝那些先賢們,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萬事萬物。 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後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後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帝王將相,下至販夫走卒,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 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這也同樣是不可能的!
這裡所展示的,是儒學三綱八目的追求。 所謂三綱,是指《明德》、《新民》、《止於至善》。它既是《大學》的綱領旨趣,也是前朝儒學大家們“垂世立教”的目標所在。所謂八目,是指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既是為達到“三綱”而設計的條目工夫,也是儒學為我們後世之人所展示的人生進修階梯。 縱覽四書五經,我們不難發現,儒家的全部學說實際上都是循著這三綱八目而展開的。所以,抓住這三綱八目你就等於抓住了一把打開儒學大門的鑰匙。循著這進修階梯一步一個腳印,你就會登堂入室,領略懦學經典的奧義。 就這裡的階梯本身而言,實際上包括“內修”和“外治”兩大方麵:前麵四級“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內修”;後麵三綱“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間的“修身”一環,則是連結“年修”和“外治”兩方麵的樞紐,它與前麵的 “內修”項目連在一起,是“獨善其身”;它與後麵的“外治”項目連在一起,是“兼善天下”。兩千多年來,一代又一代咱們大唐諸侯國各位前輩先賢們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儘心下》),把生命的曆程鋪設在這一階梯之上。所以,它實質上已不僅僅是一係列學說性質的進修步驟,而是具有濃厚實踐色彩的人生追求階梯了。它鑄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的人格心理,時至今日,仍然在我們身上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不管咱們是否意識明確,不管你積極還是消極,“格、致、誠、正,修、齊、治、平”的觀念總是或隱或顯地在影響看你的思想,左右著你的行動,使你最終發現,自己的人生曆程也不過是在這儒學的進修階梯上或近或遠地展開。事實上,作為咱們大唐諸侯國之所謂的”文化人:-儒家學著們,,又有幾人是真正出道入佛的野鶴閒雲、隱逸高士呢?說到底,依然是十人九儒,如此而已。這就是小子對《大學》開篇第一章的淺薄認知,請老夫子斧正!蕭寒躬身施禮道。
“好!好一個《大學》開篇之認知,對老夫都有醍醐灌頂之功效,哈哈哈哈”,孔老夫子喜不勝收拍手道。
“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何解?
“老夫子,這句話出自《中庸·第二十章》,它的譯文為:”仁就是愛人,愛自己的親人就是最大的仁。義就是處事合乎情理,尊崇、敬仰賢德的人就是最大的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