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唐防災手冊之具體實施方案》(2 / 2)

第一類,人工滅蝗

這一類方式主要包括篝火誘殺、開溝陷殺、器具捕打、掘除蝗卵和聲色驅蝗。

篝火誘殺,主要利用蝗蟲的趨光性來引誘蝗蟲投火,主要針對已經具備飛行能力的成蟲。為“夜中設火,火邊掘坑,且焚且瘞[yì,埋],除之可儘”,在明清兩朝,此法為最主要的滅蝗方式。

開溝陷殺,主要針對若蟲蝗蝻的治理,即隻會跳躍還未羽化不會飛行的幼蟲。“視蝻將至處,預掘深寬各二尺長溝,每相丈許作一坑,以便掩埋”然後人為驅趕驅趕蝗蝻跳入溝中,再掃入坑中掩埋,直至溝坑均被填滿。

掘除蝗卵,主要針對還未孵化的蟲卵,屬於預防手段。“凡見地上有無數小孔,形如蜂巢,及土微高起處,並上年蝗集之所,其土中皆有遺子,應即掘出,以水煮之。”此法從五代時期開始,並延續至今。

器具捕殺,最為原始的治蝗方式,而且效率較低,經過一千多年的發展,形成了布圍式、魚箔式、合網式、抄袋式。這種治蝗方式,通常兩個目的,在遭受嚴重蝗災的地方,治蝗的同時,也收集蝗蟲作為貯備糧食。

色聲驅蝗,此法為最消極最無用的治蝗之法,隻是驅趕並不能達到滅蝗減輕蝗災的目的。“又畏金聲、炮聲,聞之遠舉。”此法多配合各種撲殺方法,將蝗蟲驅趕至一處滅殺,單獨使用並無效果。

第二類,農業防蝗

這類方法主要是通過改變種植方法和技術防治蝗蟲,主要包括對種子進行特殊處理、改變耕種季節、播種前充分翻耕以及種植蝗蟲不喜食的農作物來防治蝗蟲。

對種子特殊處理防治蝗蟲,此方法通過將馬骨、蠶矢、附子同種子拌勻後播種,“則禾稼不蝗蟲”。《爾雅翼》中書:“農家下種以蠶矢,雜禾種之;或煮馬骨和蠶矢溲之,可以避蝗”。

改變耕種時節來躲避蝗蟲,主要是提前播種,以求在蝗蟲每年爆發的時間之前穀物成熟,可以避免蝗災的破壞,保證糧食的收獲。“冬月種穀,小暑即熟,旱皇具不能災。”

播種前充分翻耕,此方法針對蝗蟲卵,反複翻耕之後,土層中的蟲卵要麼被深埋,要麼被翻出地表,失去孵化條件而不能孵化,可起防蝗的作用。“秋耕之禮,掩陽氣於地中,蝗蝻遺種,翻覆壞儘。”

種植蝗蟲不喜食的農作物避蝗,此法依舊是被動應戰,雖然種植了蝗蟲不吃的作物,但是對於人來說,這些作物也不適合人長期食用,但隨著農作物種類的增多,這種情況有所改變。這些作物主要包括“黃豆、綠豆、黑豆、紅豆、蕎麥、芋頭、土豆、紅薯等”。

第三類,生物防治

飼養蝗蟲天敵:主要有保護食蝗益鳥、飼養食蝗家禽、病毒防治。

保護食蝗益鳥,就是利用蝗蟲的自然天敵應對蝗災,在平時就注意益鳥的保護。比如禁止捕殺大蝗,“蝗為鴝鵒(八哥)聚食”,詔曰:“禁捕鴝鵒”。

飼養食蝗家禽,雞鴨這類常見的家禽對治理蝗災有著非常好的效果,(前世明代陳經倫通過觀察發現此法,並推廣至全國,對治理蝗蝻效果良好。“未能飛,鴨能食之,鴨群數百,入稻畦中,蝝[yuán]頃刻儘,亦江南捕蝝一法也。”)在麥田,稻田等農作物田地裡大肆飼養雞鴨鵝,尤其是鴨子和大鵝,對消滅蝗蟲有著極其重要作用。不僅可以進食大量蝗蟲,同時其肉質更加鮮美,產蛋率更高,可以更好改善當地老百姓生活質量。

痘毒治蝗,(此法應該是蕭寒前世,全世界範圍內以病毒治理蝗災的先例。“捕得蝗,刺孔點痘漿,放令飛去,痘毒傳染,其種自滅。”這一方法的應用,不得不佩服發明此方法之人的智慧,在生物科學的應用上如此超前。)

第四類:捕捉到蝗蟲可以作為食物對百姓進行進補。

蝗蟲為藥食兩用昆蟲、卵生、屬昆蟲綱直翅目、蝗科。蝗蟲不但是美味佳肴,而且還是治病良藥,有暖胃助陽,健脾消食,祛風止咳之功效。

通常煎炸,燒烤方法居多,但以下幾種吃法比較好吃:

做法一:蝗蟲去翅膀,用清水洗淨,撈出,鍋中倒油,下鍋炸,出鍋裝盤,加鹽攪拌,完成即食。

做法二:處理蝗蟲,鍋中倒油,放蝗蟲,蓋上鍋蓋,燜一會,掀開鍋蓋,進行多次翻炒,出鍋,裝盤,放料。

做法三:處理蝗蟲,把內臟去除,用清水反複清洗,準備配料,放菜爆香,加蝗蟲翻炒,再加調味料翻炒。

做法四:去除蝗蟲內臟,鍋中倒油,加入蝗蟲,炸至蝗蟲變為紅色,撈出蝗蟲,蔥、蒜爆香,加蝗蟲,加調味料翻炒,出鍋。

賑災不僅關係到我大唐諸侯國之民生,同時也關係到我大唐諸侯國之穩定局麵,我們要變害為利,儘最大努力減少各種災害及災害帶來的後遺症,要多學多問,多實踐。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