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韜三》(1 / 2)

蕭寒道:

“前夏朝是我大唐諸侯國曆史上第一個王朝,也是我大唐諸侯國奴隸社會的開端,建立於公元前二十一世紀。但到了末期,夏朝的統治已是江河日下,國家日益衰落。到第十七個王夏桀時,社會腐朽,政治黑暗。前朝夏桀是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對奴隸采取極端的壓迫和剝削,無限度地使用廣大奴隸為自己修建豪華的瓊台瑤室,迫使奴隸不分晝夜地為其勞動。為了滿足自己的侈淫欲望,動用了大批人力力,造了肉山酒海。夏桀不僅殘酷壓迫奴隸和人民大眾,對手下大臣也是如此。當時有位大臣關龍逢,深感夏朝江山己危機四伏,因此勸告他愛護百姓,節儉用度。夏桀聽手極為惱怒,當即將他處死。從此以後,再也沒人敢於對他的胡作非為進行勸阻進諫了。由於夏桀的殘暴統治,夏朝國內眾叛親離,怨聲載道。民眾憤怒地詛咒他:“時日易喪,予偕女皆亡。”整個夏朝在桀的統治下,己成為一座即將爆發的火山。

在前朝夏朝的統治走向窮途末路的時候,夏朝的附屬國商正在迅速發展。當時商的首領成湯,精明強乾,抱負遠大。他對內任賢選能,以奴隸出身的伊尹和仲成為左右相,輔佐朝政,同時減輕百姓負擔,鼓勵生產,發展經濟,加強國力,積蓄力量,對外逐個剪除夏朝的羽翼,逐步削弱夏朝的力量。在條件完全成熟後,終於發動了消滅夏桀的戰爭。雙方大軍在鳴條(今河南省封丘縣東)展開了殊死決戰。由於夏桀早已眾叛親離,夏軍一觸即潰,很快被全部殲滅,成湯率領的大軍乘勝前進,一舉攻占夏朝的都城。在我大唐諸侯國曆史上第一個朝代夏朝曆時四百多年後至此滅亡了,取而代之的是成湯建立的商朝。”

國務第三

所謂國務:”國務,就是治理國家的大政方針。本篇闡明了治國的大政方針就是愛民,具體內容就是“利而勿害,成而勿敗,生而勿殺,與而勿奪,樂而勿苦,喜而勿怒。”接著分彆論述了利、成、生、與、樂、喜和害、敗、殺、奪、苦、怒,最後指出愛民之道應該“有如父母之愛子,如兄之愛弟”。“

文王問太公曰:“願聞為國之大務,欲使主尊人安,為之奈何?”

太公曰:“愛民而已。”

文王曰:“愛民奈何?”

太公曰:“利而無害,成而勿敗,生而勿殺,與而勿奪,樂而勿苦,喜而勿怒。”

文王曰:“敢請釋其故。”

太公曰:“民不失務則利之,農不失時則成之,省刑罰則生之,薄賦斂 則與之,儉宮室台榭則樂之,吏清不苛擾則喜之。民失其務則害之,農失其時則敗之,無罪而罰則殺之,重賦斂則奪之,多營宮室台榭以疲民力則苦之,吏濁苛擾則怒之。故善為國者,馭民如父母之愛子,如兄之愛弟,見其饑寒則為之憂,見其勞苦則為之悲,賞罰如加於身,賦斂如取已物。此愛民之道也。”

其意思為:文王問太公道:“我想知道治國的根本道理。要使君主受到尊崇,民眾得到安寧,應該怎麼辦呢?”

太公答道:“隻要愛民就行了。”

文王問道:“應當怎樣愛民呢?”

太公回答說:“要給予民眾利益而不損害他們的利益,使民眾取得成功而不敗壞他們的事情,保護民眾生存而不無辜殺害,給予民眾實惠而不掠奪侵占,使民眾安樂而不要讓他們蒙受痛苦,讓民眾喜悅而不要激起他們憤怒。”

文王說:“請您解釋一下其中的道理。”

太公說:“民眾不失去職業,就是得到利益;不耽誤農時,就是促成了民眾的事情;減省刑罰,就是保護了民眾生存;少征收賦稅,就是給予民眾實惠;少修建官室台榭,就是使民眾安樂;官吏清廉不苛擾盤剝,就是讓民眾喜悅。反之,使民眾失去職業,就是損害了他們的利益;耽誤農時,就是敗壞民眾的事情;民眾無罪而妄加懲罰,就是殺害他們;橫征暴斂,就是對民眾的掠奪;大興土木修建宮室台榭而疲勞民力,就會增加民眾的痛苦;官吏貪汙苛擾,就會激起民眾的憤怒。所以,善於治國的君主,統馭民眾像父母愛護子女,兄長愛護弟妹那樣,看到他們饑寒就為他們憂慮,看到他們勞苦就為他們悲痛,對他們施行賞罰就象自己身受賞罰,向他們征收賦稅如同奪取自己的財物。這些就是愛民的道理。”

大禮第四

所謂大禮:大禮,是君臣之間的行為準則。本篇首先闡明了君臣之間的行為規範:君主應體察下情,普施恩惠;臣下則應服從命令,安分守職。接著從“主位”、“主聽”、“主明”三個方麵著重論述了君主應具備的行為規範和品德修養。強調君主應“目貴明,耳貴聰,心貴智”。

文王問太公曰:“君臣之禮如何?”

太公曰:“為上唯臨,為下唯沉。臨而無遠,沉而無隱。為上唯周,為下唯定。周則天也,定則地也。或天或地,大禮乃成。”

文王曰:“主位如何?”

太公曰:“安徐而靜,柔節先定,善與而不爭,虛心平誌,待物以正。”

文王曰:“主聽如何?”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