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韜7》(2 / 2)

太公回答說:“要外表佯裝混亂,而內部實際嚴整;外表偽裝缺糧,而實際儲備充足;實際戰鬥力強大,而裝做戰鬥力衰弱。使軍隊或合或離,或聚或散,裝作沒有節製紀律以迷惑敵人。隱匿自己的計謀,保守自己的意圖,加高鞏固壁壘。埋伏精銳,隱蔽肅靜,無形無聲,使敵人無從知道我方的兵力部署。想要從西邊發起攻擊,則先從東邊進行佯攻。”

武王問道:“如果敵人已經知道我軍情況,了解了我方計謀,那該怎麼辦?”

太公答說:“作戰取勝的方法,在於周密地察明敵情,抓住有利的戰機,在出其不意的情況下,給予迅猛的打擊。”

舉例子如:“兵勝之術,密察敵人之機”是本篇提出的一個重要命題,其核心就在於料敵虛實,明察戰機,並能緊緊把握住稍縱即逝的戰機,“而速乘其機,複疾擊其不意”。鄭莊公在繻葛之戰中取得勝利,就是正確運用這一原則的結果。

前朝春秋初期,鄭莊公憑借國力強盛,侵伐諸侯,不聽王命。前朝帝王周桓王為保持王室獨尊地位,於十三年(前 707 年)秋,親率周、陳、蔡、衛聯軍伐鄭,鄭莊公率軍迎戰於繻葛(今河南長葛北)。聯軍以周軍為中軍,陳軍為左軍,蔡、衛軍為右軍,布成一個傳統的“品”字形三軍之陣。鄭莊公則一反傳統戰法,以中軍和左、右拒(左、右兩個方陣)布成一個倒“品”字形的“魚麗之陣”。

開戰前,鄭大夫子元首先觀察分析了聯軍的陣勢,發現其左、右軍都很薄弱,尤其是左軍,陣形混亂,人無鬥誌。於是他向莊公建議:先以我右拒攻敵左軍,陳軍必定敗走,周王的中軍也會受到震駭而發生混亂;再以我左拒攻敵右軍,蔡軍、衛軍就會支持不住,效法陳軍而敗走;然後集中兵力進攻敵中軍,就能獲得全勝。莊公采納了這一建議,立即向聯軍左軍發動攻擊,陳軍一觸即潰。失去左翼配合的右翼蔡、衛軍,在鄭軍猛烈攻擊下,也紛紛敗退。周中軍為左、右軍潰兵所擾,陣勢大亂,鄭軍乘勢合兵而擊,桓王中箭負傷,大敗而歸。

此戰鄭軍的實力弱於聯軍,但因鄭莊公和子元善於料敵察機,變換陣法,先弱後強,逐一攻擊,各個擊破,終於獲得了勝利。

卷二武韜發啟第十三

蕭寒說:

本篇論述了吊民伐罪、奪取天下的策略,有以下幾個要點:一是對內“修德以下賢,惠民以觀天道”。二是正確認識戰略形勢,通過對天道、人道以及“心”、“意”、“情”等各個方麵的觀察,把握戰略時機是否成熟。在時機不成熟時“不可先倡”,“不可先謀”。三是強調“全勝不鬥,大兵無創”,不戰而屈人之兵,這樣就可以“無甲兵而勝,無衝機而攻,無溝塹而守”。四是要奪取天下,必須收攬民心,與民同利。五是隱蔽自己的戰略企圖,“大智不智,大謀不謀”;“道在不可見,事在不可聞,勝在不可知”;“聖人將動,必有愚色”等等。六是指出商亡國之兆已現,在這種情況下“大明發而萬物皆照,大義發而萬物皆利,大兵發而萬物皆服”,就可以奪取天下。

文王在豐召太公曰:“嗚呼!商王虐極,罪殺不辜,公尚助予憂民,如何?”

太公曰:“王其修德以下賢,惠民以觀天道。天道無殃,不可先倡;人道無災,不可先謀。必見天殃,又見人災,乃可以謀。必見其陽,又見其陰,乃知其心;必見其外,又見其內,乃知其意;必見其疏,又見其親,乃知其情。行其道,道可致也;從其門,門可人也;立其禮,禮可成也;爭其強,強可勝也。全勝不鬥,大兵無創,與鬼神通。微哉!微哉!

與人同病相救,同情相成,同惡相助,同好相趨。故無甲兵而勝,無衝機而攻,無溝塹而守。大智不智,大謀不謀,大勇不勇,大利不利;利天下者,天下啟之;害天下者,天下閉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取天下者,若逐野獸,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而濟,濟則皆同其利,敗則皆同其害。然則皆有啟之,無有閉之也。無取於民者,取民者也;無取於國者,取國者也;無取於天下者,取天下者也。無取民者,民利之;無取國者,國利之;無取天下者,天下利之,故道在不可見,事在不可聞,勝在不可知。微哉!微哉!

鷙鳥將南,卑飛斂翼;猛獸將搏,弭耳俯伏;聖人將動,必有愚色 。今彼殷商,眾口相惑,紛紛渺渺,好色無極,此亡國之征也。吾觀其野;草菅勝穀;吾觀其眾,邪曲勝直;吾觀其吏,暴虐殘賊,敗法亂刑。上下不覺,此亡國之時也。大明發而萬物皆照,大義⒅發而萬物皆利,大兵發而萬物皆服。大哉!聖人之德,獨聞獨見,樂哉!”

它的意思為:周文王在豐邑召見太公,對他說:“唉!商紂王暴虐到了極點,任意殺戮無辜之人,請您輔助我拯救天下民眾,您看該怎麼辦?”

太公答道:“君主應修養德性,禮賢下士,施恩惠於民眾,以觀察天道的吉凶。當天道還沒有災害征兆時,不可先倡導征討。當人道沒有出現禍亂時,不可先謀劃興師。必須看到既出現了天災,又發生了人禍,才可以謀劃興師征伐;既看到他的公開言行,又了解他的秘密活動,才能知道他的真實想法;既看到他的外在表現,又了解他的內心情況,才能知道他的真實意圖;既看到他疏遠什麼人,又了解他親近什麼人,才能知道他的真實情感。實行吊民伐罪之道,政治理想就可以實現;遵循正確的路線,統一天下的目的就可以達到;建立適當的製度,就一定能獲得成功;確立強大的優勢地位,就可以戰勝強大的敵人。取得全勝而不經過戰鬥,以大軍臨敵而沒有傷亡,真可謂是用兵如神了。微妙啊!微妙啊!

“能與人同疾苦而相互救援,同情感而相互保全,同憎惡而相互幫助,同愛好而有共同追求。這樣。就是沒有軍隊也能取勝,沒有衝車機弩也能進攻,沒有溝壘也能防守。真正的智慧不顯現出智慧,真正的謀略不顯現出謀略,真正的勇敢不顯現出勇敢;真正的利益不顯現出利益。為天下人謀利益的,天下人都歡迎他;使天下人都受害的,天下人都反對他。天下不是一個人的天下,而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奪取天下,就象獵逐野獸一樣,天下所有人都有分享獸肉的欲望;也象同坐一條船渡河一樣,渡河成功,大家都達到了目的;失敗了,大家都遭受災難。這樣做,天下人就都歡迎他,而不會反對他了:不從民眾那裡掠取利益,卻能夠從民眾那裡得到利益;不從彆國那裡掠奪利益,卻能夠從彆國那裡獲得利益;不掠奪天下利益,卻能夠從天下獲取利益。不掠取民眾利益,民眾擁護他,這是民眾給予他利益;不掠取彆國利益,彆國歸附他,這是彆國給予他利益;不掠奪天下利益,天下擁護他,這是天下給予他利益。所以,這種方法使人看不見,這種事情使人聽不到,這種勝利使人不可知。真是微妙啊!、微妙啊!

“鷙鳥將要發起襲擊時,必先收翼低飛;猛獸將要搏鬥時,必先貼耳伏

地;聖賢將要行動時,必先向人表示自己的愚蠢遲鈍。現在的商朝,謠言四起,社會動亂不已,而紂王依然荒淫無度,這是國家覆亡的征兆,我觀察他們的田地裡,野草蓋過了禾苗;我觀察他們的大臣,奸邪之徒超過了忠直之士;我觀察他們的官吏,暴虐殘酷,違法亂紀。麵對這種局麵,他們朝廷上下依然執迷不悟。這是到了該滅亡的時候了。旭日當空則天下萬物都能沐浴陽光,正義所至則天下萬物都能得到利益,大軍興起則天下萬物都會欣然歸附。偉大啊!聖人的德化,獨到的見地,無人能及,這才是最大的歡樂啊!

蕭寒舉例子道:

“全勝不鬥”,同孫子所說的“不戰而屈人之兵”一樣,本義是以實力為後盾。不通過直接交戰而使敵人屈尿。前朝秦末農民起義軍領袖陳勝的部將武臣傳檄而定千裡,就是古代戰爭史上“全勝不鬥”的典型事例。

陳勝起義軍攻下陳縣(今河南淮陽)後,派武臣等領兵三千人,北上攻占原趙國土地。武臣率軍北上攻城殺吏,接連攻下十多座城池,隊伍迅速壯大到數萬人。眾人推舉武臣為武信君,並貼出告示,招降其他郡縣。但有些城池據城固守,拒絕投降。範陽縣(今河北寶興西南固城鎮)令徐公繕甲厲兵,準備拚死抵抗。

這時,前朝範陽人蒯通來到武臣營中,向武臣獻計:“將軍作戰,必待戰勝而後略地,攻破然後入城,並非上策,今我有一計,可不攻而得城,不戰而得地,隻用一紙檄文,便足以略定千裡。”式臣聽說有如此妙計,自是求之不得,要求蒯通坦言相告。蒯通說:“如今範陽令聞將軍將要攻城,正在秣馬厲兵,準備據城抵禦。縣令本是一個膽小怕死、貪戀祿位的小人,城中士兵也不多,他之所以不肯投降,是因為將軍在攻下前麵十餘座城池時,見吏便殺,見兵就誅。既然降也是死,守也是死,不如拚死抵抗,或許能僥幸得免。範陽城中的百姓,恨透了平時無惡不作的縣令,但因為害怕將軍屠城,也會死守城池,與將軍血戰到底。因此為將軍著想,不如下令赦免範陽縣令,並賜給他侯位,他自然會興高采烈,開城投降,全城便可唾手而得。然後將軍命令範陽令到燕趙地區遊說勸降,這些地區的官民必會爭先恐後前來投降。這樣將軍便可不攻而取城,不戰而服人,這就是所謂的傳檄而定千裡之計。如果將軍依舊采取攻取前十座城池那樣的做法,那麼不但範陽,還有其他地方也都會變成金城湯池,將軍即使能夠攻取,恐怕也要付出很大的代價。”武臣一聽有理,立即依計而行。範陽縣令立即開城迎接武臣的大軍。武臣讓他去招降其餘地區,沿途諸城望風而降。不到十天時間、就平定了三十餘城。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