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韜九》(2 / 2)

八是,用貴重的財寶賄賂敵國君主,進而乘機與他同謀彆國,所圖謀的又對他有利。他得到利益後必然信任我們,這就密切了敵國與我的關係。關係越密切,敵國就必然會被我所利用。他自己有國而被外國利用,最終必遭慘敗。

九是,用煊赫的名號尊崇他,不讓他身臨危難,給他以勢傾天下的感覺,順從他的意誌以博取他的信任。使他居於至高無上的地位,先誇耀他的功績。再恭維他德比聖人,這樣他必然會狂妄自大而荒廢政事了。

十是,對敵君要假意卑微屈從,這樣必然獲得他的信任,從而獲得他的內情。秉承他的意誌順從他的要求,就象兄弟一般親密。獲得他的信任之後,就可以微妙地加以控製利用。一旦時機成熟,就可以象得到神助似地輕而易舉把它消滅。

十一是,用各種方法閉塞敵國君主的視聽,凡是臣民沒有不愛好富貴,厭惡死亡和災禍的。暗中許諾尊貴的官位,秘密贈送大量財寶,來收買敵國

的英雄豪傑。自己國內積蓄充實,但外表卻裝作貧乏。暗中收納敵國的智謀之士。使他與自己圖謀大計;秘密結交敵國勇士,借以提高我方士氣。要儘量滿足這些人取得富貴的欲望,並不斷使之滋長蔓延。這樣,敵國的豪傑、智士就轉而成為我的黨徒。這就叫閉塞敵國君主的視聽。敵國君主雖然還擁有國家,但視聽己被閉塞,還怎麼能維持他的統治呢?

十二是,扶植敵國的奸臣,以迷亂其君主的心智;進獻美女淫樂,以迷惑其君主的意誌;;送給良犬駿馬,使其沉溺犬馬聲色以疲憊身體;經常報以有利的形勢,以使他高枕無憂。然後觀察有利的時機,而與天下人共謀奪取他的國家。

以上十二種方法正確運用之後,就可以采取軍事行動了。這就是所謂上察天時,下觀地利,等到各種有利的征兆都已顯現時,就可以興兵討伐了。”

我們舉例子:“文伐”屬於政治、外交鬥爭的範疇,它的目的在於分化、瓦解和削弱敵人,為最終用軍事手段消滅敵人創造條件,奠定基礎。越國滅亡吳國,就是綜合運用“文伐”各種手段並最終消滅對手的最好例證。

在前朝春秋末期,位居長江下遊的兩個諸侯國吳和越之間為了爭奪霸權,自公元前 510 年開始,雙方你來我往,展開了長期的拉鋸戰。公元前 494 年,雙方在夫椒(今江蘇蘇州西南)展開激戰,越軍慘敗,隻剩下五千人退守會稽山。吳軍乘勝追擊。占領越都會稽,並進而包圍了會稽山。

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前朝大臣大夫範蠡提出屈膝求全的建議,主張用卑辭厚禮向吳求降,如若不允,則由前朝越王勾踐親自去吳國作人質。勾踐采納了這一計策,派文種去向吳王夫差求和,並用美女、財寶賄賂吳太宰伯,要他從中斡旋,勸說夫差允許越國作為吳的附屬國。伍子胥看出了越國的計謀,堅決主張徹底滅越。但夫差急於北上中原爭奪霸權,認為越國既已投降,便名存實亡,不足為患,於是答應了越國的求和,率軍回國。越經此一戰,元氣大傷。為安撫民心,勾踐下詔罪己,並“葬死者,問傷者,養生者,吊有憂,賀有喜,送住者,迎來者,去民之所惡,補民之不足”。然後,把國內事務分彆撫付給諸大夫負責管理,便帶著範蠡等人去吳周給夫差當奴仆。勾踐在吳國忍辱含詬,表現得十分恭順,終於騙取了夫差的信任,三年後被釋放回國。

勾踐回國後,決心複國滅吳。他臥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在修明內政、整軍經武、發展生產、選賢任能的同時,在對外政策上,奉行“結齊、親楚、附晉、厚吳”的方針。不斷給夫差送去優厚的禮物,表示忠心臣服,以消除他對越國的戒備;給夫差送去美女西施、鄭旦,使他沉溺女色,荒廢政事;賄賂吳臣,爭取他們的同情和幫助;離間吳國內部,挑起其大臣不和;破壞吳國經濟,用高價收買吳國糧食,使其內部糧價高漲,造成供應困難;采集良材,選派巧匠送給夫差,促使其大興土木,消耗人力、物力。上述措施,收效顯著,壯大了自己。削弱了敵人,爭取了與國。越力量大為增強,發兵伐吳缺乏的隻是時機了。

在越上下一心,勵精圖治,為複仇雪恥而磨刀霍霍時,吳國卻日趨腐敗。夫差因勝而驕,奢侈淫樂,窮兵黷武。公元前 484 年,夫差隻留下老弱病殘一萬人留守都城姑蘇,自率精兵三萬北上黃池(今河南封丘西南),與諸侯會盟。正當夫差在北方爭奪盟主之位時,後院起火,勾踐率兵乘虛直取姑蘇。夫差聽說消息,奉軍回救,但軍心動搖,無力取勝,派人向越求和,勾踐也因吳軍主力仍在,允許和議,撤兵回國。公元前 478 年,吳國發生空前的饑荒,勾踐認為滅吳的時機已經成熟,便率軍出征,在笨澤擊敗吳軍。吳軍慘

敗,退守姑蘇。越軍將吳軍包圍在姑蘇達三年之久,吳軍勢窮力竭,突圍至姑蘇台,旋即又被包圍。夫差絕望自殺,吳國滅亡。越挾滅吳的餘威波淮北上,與諸侯會盟,終於當上了春秋時期最後的一個霸主。

順啟第十六

本篇首先闡明了君主應該具備大、信、仁、恩、權、事而不疑六個方麵的素質和能力,“此六者備,然後可以為天下政。”然後通過利與害、生與殺、徹與夯、安與危的比較、說明“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惟有道者處之”

文王問太公曰:“何如而可以為天下?”

太公曰:“大蓋天下,然後能容天下;信蓋天下,然後能約天下;仁蓋天下,然後能懷天下;恩蓋天下,然後能保天下;權蓋天下,然後能不失天下;事而不疑,則天運不能移,時變不能遷。此六者備,然後可以為天下政。故利天下者,天下啟之;害天下者,天下閉之;生天下者,天下德之;殺天下者,天下賊之;徹天下者,夫下通之;窮天下者,天下仇之;安天下者,天下恃之;危天下者,天下災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惟有道者處之。”

蕭寒說它是什麼意思呢:文王問太公道:“怎樣才能治理好天下呢?”

太公回答說:“器量蓋過天下,然後才能包容天下;誠信蓋過天下,然後才能約束天下;仁愛蓋過天下,然後才能懷柔天下;恩惠蓋過天下,然後才能保有天下;權勢蓋過天下,然後才能不失天下;遇事果斷毫不猶疑,就象天體運行那樣不能改變,象四時更替那樣不可變化一樣;這六個條件都具備了,然後就可以治理天下。所以為天下人謀利益的,天下人就歡迎他;使天下人受禍害的,天下人就反對他;使天下人遭到殺戮的,天下人就仇視他的殘暴;順應天下人意願的,天下人就歸附他;造成天下人貧困的,天下人就憎惡他;使天下人安居樂業的,天下人就把他當作依靠;給天下人帶來危難的,天下人就把他看成災星。天下不是一個人的天下,隻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占有這個治理天下的君主位置。”

我給你們舉例子:“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惟有道者處之。”君主如果不能以大,信、仁、恩治理國家,最終必將失去天下。隋煬帝落了個國滅身亡的可悲下場,就是明證。

前朝隋煬帝是我大唐諸侯國曆史上有名的暴君。自從公元 604 年殺父篡位時起,便開始了荼毒天下,殘害人民的殘暴統治。隋煬帝即位之後,即大興土木,營建

東都洛陽。每月役使二百萬人,用了十個月才完工。緊接著又開始修建西苑,周圍二百裡,內置山海湖泊以及亭台樓榭殿閣宮觀。隋煬帝“無日不治官室,兩京及江都苑囿亭殿雖多,久而益厭”,於是選擇風景幽美的地方,建置許多華麗的行彆墅,從長安仁壽宮直至江都的江都宮,共置離宮四十餘所。隋煬帝“靡有定居”,喜愛遊樂,每次出遊,不知浪費多少民脂民膏。為了便於自己遊玩,他濫用民力;開鑿運河,隋煬帝曾三次通過運河到江都巡遊,隨行的船隻數千艘,首尾相望。綿延二百多裡,沿路州縣都必須供給大量精美食物,吃不完就大量倒掉。如公元 605 年從洛陽乘船遊江南,大小船隻五千餘艘,僅挽船夫就用了八萬多人。次年由陸路返回時,為了製作車輛和儀仗,用工達二十多萬人。

前朝隋煬帝還好大喜功,三次遠征高麗。從公元 610 年起便開始進行大規模的準備工作。為此征調大批工匠,在山東趕造戰船,工匠們被迫在水裡不分晝夜地勞作,腰部以下都生了蛆,死者十之三、四,帆桅尚未豎起,海底已是累累白骨。隋煬帝還征發江難以南民工二百三十餘萬人,日夜不停地把黎陽倉、洛口倉的武器、糧食轉運到河北涿郡,奔走在路上的民工,經常有幾十萬人。公元 612 年正月,煬帝動用一百一十三萬軍隊,遠征高麗。隋軍先頭部隊三十餘萬在進攻平壤時,慘遭失敗,退回遼東城的隻剩下二千七百人。煬帝不甘心失敗,接著又兩次遠征高麗,耗費人力物力難以估計。

隋煬帝的勞民,擾民,害民,虐民,在曆史上是少見的。為建宮室,“丁夫多死,疲頓顛仆,推填坑坎”;為開河修渠,男丁不足,“始役婦人”;為遠征高麗,造舟巡遊,“役丁死者什三四”;趕運武器糧秣,往還在道,晝夜不絕,死者相枕,臭穢盈路。青壯勞力服搖役而脫離生產,造成“耕稼失時,田疇多荒”,廣大民眾“煮土而食”,甚至某些地區出現了“人乃相食”的慘象。

廣大民眾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們忍無可忍,被迫起而反抗。公元 611年,山東農民王薄在今山東鄒平南的長白山首舉義旗,拉開了隋末農民大起義的序幕,各地民眾群起響應,到公元 613 年底,農民起義的烽火已燃遍全國各地。麵對不可收拾的危局,煬帝逃往江都:公元 618 年 3 月的一個晚上,部將發動政變,將煬帝活活勒死。臨死前煬帝問:“我有負於百姓,但給你們榮祿卻極厚,為何要謀反呢!今天之事誰是首謀?”一人厲聲答道:“普天同怨,何止一人?”隋煬帝“害天下”、“殺天下”、“窮天下”、“危天下”,終於落了個“天下賊之”、“天下仇之”、“天下災之”的可恥下場。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