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韜之戰略篇章》(2 / 2)

武王問:“敵人既在我左右放火,又在我前後放火,以至濃煙覆蓋了我軍,而敵人的大軍突然向我據守的黑地發起進攻,應該怎麼辦?”

太公答道:“遇上這種情況,應當把我軍結成四武衝陣的戰鬥隊形,以強弩掩護左右兩翼。這種辦法雖然無法取勝,但也不會導致失敗。”

例如:本篇所言火戰,是在被圍狀態下挫敗敵人火攻的戰術,具有防禦的性質,隻能救於一時,而難以持久。特彆是敵人實行火攻,一般是處於上風處,而我軍處於下風處。在這種情況下,以火攻對火攻,不僅難以達到目的,反而會燒及自己。因而本篇所言的人戰方法,在實戰中的實用價值很小。與此相反,在占有天時、地利的情況下,對敵實施火攻,是古代經常使用的戰法之一,夷陵之戰就是以火攻取勝的範例。

前世東漢建安二十四年(219 年),東吳孫權襲奪荊州,擒殺蜀將關羽。蜀章武元年(221 年),劉備不顧群臣反對,率軍攻吳,企圖為關羽報仇,奪回荊州。這年七月,劉備率十多萬軍隊發起了大規模進攻。當時,蜀、吳兩國的疆界已西移至巫山附近,長江三峽成為兩國之間的主要通道。劉備派遣將軍吳班、馮習率領四萬多人為先頭部隊,奪取峽口,攻入吳境,在巫地(今湖北巴東)擊破吳軍李異、劉阿部,占領稊歸。

孫權在蜀軍的大舉進攻下,任命陸遜為大都督,統率五萬人抵禦蜀軍。陸遜通過對雙方兵力、士氣以及地形諸條件的仔細分析,認為劉備兵勢強大,居高守險,銳氣正盛,求戰心切,吳軍應暫時避其鋒芒,再伺機破敵。於是說服諸將放棄立即決戰的要求,實施戰略退卻,一直後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線,然後在這裡轉入防禦,遏止蜀軍推進。這樣,吳軍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嶺地帶,把兵力難以展開的數百裡山地讓給了蜀軍。

次年正月,蜀漢吳班率領的水軍進入夷陵地區,屯兵長江兩岸。二月,劉備親率主力進抵亭,設立太本營。這時蜀軍已深入吳境二三百公裡。在吳軍扼守要地、堅不出戰的情,況下,蜀軍不得已在巫峽、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線數百裡地段上設立了幾十個營寨。從正月到六月,兩軍相持不決。劉備百般挑戰,陸遜均不予理睬。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時節,氣候炎熱,蜀軍將士不勝其苦,隻好將水軍轉移到陸地,把軍營設於深山密林裡,依傍溪澗;屯兵休整,準備待秋後再發動進攻,由於蜀軍處於吳國境內二三百裡的崎嶇山道上,遠離後方,後勤保障困難,加上連營百裡,兵力分散,從而為陸遜反擊提供了可乘之機。

陸遜在大舉反攻前,先派小部隊進行了一次試探性進攻,從中找到了火攻蜀軍連營的作戰方法。因為當時江南正是盛夏,氣候炎熱,而蜀軍的營寨都是由木柵築成、周圍又全是樹林、茅草,一旦起火,就會燒成一片。陸遜命令吳軍士兵各持一把茅草,乘夜突襲營寨,順風放火,火勢迅速漫廷,蜀軍大亂。陸遜乘勢發起反攻。吳將朱然率軍猛攻擊蜀軍後部,切斷蜀軍退路。陸遜主力在腕亭向蜀軍展開猛烈進攻,很快攻破蜀軍四十餘座營寨。劉備見全線崩潰,逃到夷陵西北馬鞍山,陸遜集中兵力,四麵圍攻,又殲滅蜀軍數萬之眾。至此蜀軍潰不成軍,大部死傷和逃散,輜重喪失殆儘。劉備在部將護衛下拚死突圍,擺脫追兵,逃入白帝城(今四川奉節東)。次年四月,惱羞於夷陵慘敗,一病不起,亡故於白帝城,夷陵之戰就這樣結束了。

此戰,陸遜正確分析敵情,大膽後退誘敵深入,最後巧用火攻,終於以五萬兵力一舉擊敗占有優勢的蜀軍,創造了古代火攻勝數的光輝範例。

壘虛第四十二

本篇論述了偵知敵人營壘虛實和敵人行動的方法。首先強調了將帥必須“上知天道,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接著論述了通過“登高下望”、“望其壘”、“望其士卒”,了解敵人的“變動”、敵人營壘的“虛實”、敵人的“去來”。具體辦法是,“聽其鼓無音,鋒無聲”,“壘上多飛鳥而不驚,上無氛氣”,即可判斷敵人的營壘空虛。敵人突然出動不久,便有士卒往回跑,這說明敵人行動太急,導致敵軍行陣錯亂,這時“急出兵擊之,以少擊眾,則必勝矣。”

武王問太公曰:“何以知敵壘之虛實、啟來自去?”

太公曰:“將必上知天道,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登高下望,以觀敵之變動。望其壘,即知其虛實;望其士卒,則知其去來。”

武王曰:“何以知之?”

太公曰:“聽其鼓無音,鋒無聲,望其壘上多飛鳥而不驚,上無氛氣,必知敵詐而為偶人也。敵人卒去不遠,未定而複返者,彼用其士卒太疾②也。太疾則前後不相次③,不相次則行陳必亂。如此者,急出兵擊之,以少擊眾,則必勝矣。”

其意思為:武王問太公說:“怎樣才能知道敵人營壘的虛實和敵軍來來去去的調動情況呢?”

太公答道:“將帥必須上知天時的逆順,下知地理的險易,中知人事的得失。登高下望,以觀察敵情的變化;從遠處眺望敵人的營壘,就可知道其內部的虛實;觀察敵士兵的動態,就可知道敵軍調動的情況。”

武王問:“怎麼才能知道這些事情呢?”

太公答道:“聽不到敵營的鼓聲,也聽不到敵營的鈴聲,看到敵人營壘上有許多飛鳥而沒受到驚恐,空中也沒有飛揚的塵塵,就可知道這必定是座空營,敵人不過是用一些假人欺騙我們。敵人倉促撤退不遠,還沒有停下來又急忙返回的,這是敵人調動太忙亂的表現。調動太忙亂,前後就沒有秩序。沒有秩序,行列陣勢就必然混亂。在這種情況下,我可急速出兵打擊它,即使是以少擊眾,也必會取得勝利。”

我們舉例子:

通過觀察敵軍營壘、士卒的情況,以判斷敵情,並據此作出相應的決策,這是作戰指揮的起碼要求。春秋時期的平陰之戰,晉軍就是以此擊敗齊軍的。

前朝帝王魯襄公十八年(前 555 年),齊軍進攻魯國,晉平公命苟偃率軍伐齊。

晉、魯聯軍深入齊境,齊靈公率領齊軍在平陰(今山東平陰東北)迎敵。齊靈公拒絕了大臣分兵扼守平陰以南地勢險要的泰山餘脈的建議,而是在平陰城外科溝高壘,掘塹而守。晉軍料定齊軍不會主動出戰,決定以主力進攻平陰,另以一部迂回經魯、莒國境越過沂蒙山區進襲齊都臨淄。同時,前朝晉軍主帥荀偃讓中軍副元帥士匄故意誇大其辭,告知與他素有交情的齊國大夫子家:“晉與魯、莒兩國,以戰車千乘自魯、莒國境疾襲臨淄,臨淄危在旦夕。一旦臨淄丟失,齊國即亡,你應早作圖謀,為自己的後路作打算。”子家將這一“秘密”轉告齊靈公,齊靈公大為恐慌。

荀偃為進一步恐嚇齊靈公,派兵在平陰以甫的山澤險要處遍插晉軍旗幟,又做了許多草人,蒙上衣甲,立於戰車上,並在車後拖著樹杖柴薪,往來奔跑揚起塵土,以虛張聲勢,表示晉軍人多勢眾。齊靈含登上平陰東北的巫山盼望軍情,隻見謾山遍野都是晉軍旗幟飄揚,車馬奔馳,揚起的塵土遮夭蔽日,以為晉軍人多,嚇得喪魂落魄,於當天夜晚悄悄撤軍東逃。次日,師曠向晉侯報告:“烏鴉的叫聲歡快,齊軍可能已經逃走了。”邢伯也對荀偃說:“聽到馬匹盤旋的聲音,齊軍恐怕已逃走了。”叔向也向晉侯彙報說:“城上有烏鴉盤旋,說明平陰己是一座空城,齊軍肯定逃走了。”於是,荀偃下令晉軍進駐平陰城,並乘勝尾追齊軍。晉軍擊敗齊軍後衛部隊,連克齊國城邑,一路追趕,包圍齊都臨淄,並一直打到齊國的東境濰水,南邊到達沂水,齊國遭到一次慘敗。此役,晉軍先是虛張聲勢,威懾敵人。繼而根據城上烏鴉雲集以及車馬的盤旋聲,準確判斷出平陰己是空城,敵軍已經逃走,即時發起追擊,終於大獲全勝。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