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韜八卷》(2 / 2)

以少擊眾,以弱勝強,在戰爭史上屢見不鮮。要做到以少擊眾,以弱勝強,必須以奇用兵,出奇製勝。充分利用天時、地利,在夜暗、草叢、險隘等天時地形條件下,采取伏擊、截擊等戰法,是以少擊眾常用的戰法。渭曲之戰中,宇文泰就是運用這一原則而戰勝高歡的。

前朝西魏大統三年(537 年),前朝東魏丞相高歡親率二十萬大軍進攻西魏,企圖乘西魏丞相宇文泰南攻恒農(今河南三門峽市)之機,一舉攻占西魏都城長安。高歡的幕僚勸阻說:“西魏連年災荒,我們隻要派兵把守關卡,等其秋收無著,不用交戰,他們就會束手就擒。”但高歡以為勝券在握,拒不采納。閏九月,高歡率軍自壺口(今山西吉縣西)經蒲津(今陝西大荔東)渡黃河,過洛水,進屯許原(今陝西大荔南)西,兵鋒直指長安。

宇文泰得知東魏大軍壓境的消息,親率近萬人自恒農回師渭水南,並征諸州兵迎戰。諸將以寡眾不敵,請求等待高歡進一步西進而已方大軍雲集時再出擊。但宇文泰認為:“如果高歡至長安,那麼就會導致民心震恐,軍心渙散。今其新至,可擊之。”於是不待州兵齊集,即令部卒在渭水設浮橋,攜帶三日糧秣,輕騎渡渭。十月初一,進至沙苑(今陝西大荔南),與東魏軍相距僅六十裡。這時,宇文泰一麵派人偵察敵情,一麵與諸將商議,大將李弼認為:“敵眾我寡,不可與其爭鋒。此東十裡的渭曲,是設伏的好地方,可據以待敵。”宇文泰於是進至渭曲,以部將趙貴、李弼分置左右,其餘的部隊都偃旗息鼓埋伏在蘆葦之中,背水列陣等待敵軍到來。

東魏軍聽說宇文泰到達渭曲,有人勸阻高歡:“宇文泰來勢不善。渭曲蘆葦深密,道路泥濘,大隊人馬無法展開。不如隻留一部人馬在此牽製,秘派大部偷襲長安,一旦得手,宇文泰也就成了喪家之犬了。”但高歡自恃兵多將廣,置若罔聞。次日午後,東魏軍進入西魏軍設伏地域。見西魏軍少,未等列陣便爭相前往進攻,導致陣形大亂。宇文泰當即下令出擊,伏兵驟起,奮力衝殺。李弼率鐵騎橫擊,將東魏軍截為兩段。大將軍於謹率軍配合,大破東魏軍,殲敵人萬人,餘皆潰散,高歡僅率數騎逃脫。

此戰,宇文泰判斷準確,根據地形特點,從容設伏,終於以少勝多,大獲金勝。

分險第五十

本篇論述了山水隘險地帶的作戰方法。敵我雙方在山、水交錯的險隘地形上形成相持狀況的情況下,在作戰指導上,首先要加強戒備,“處山之左,急備山之右”,以防被敵人包圍,使敵無隙可乘。接著分彆論述了由水路、山路向敵發起進攻的方法。從水路發起進攻時,當先頭部隊渡河之後,應立即“廣吾道,以便戰所”,將式衝戰車配置在前後,以材士強弩布列正麵,阻絕其他道路,建立起穩固的灘頭陣地,以掩護主力部隊渡河。從山路發起進攻,兵力配置以武衝戰車為前導,大盾戰車為後衛,材士強弩配在左右兩翼,以步兵為主力從正麵進攻。戰鬥時,左、中、右三軍齊頭並進,“合攻而前”,即可取勝。

武王問太公曰:“引兵深入諸侯之地,與敵人相遇於險厄之中。吾左山而右水,敵右山而左水,與我分險相拒。各欲以守則固,以戰則勝,為之奈何?”

太公曰:“處山之左,急備山之右;處山之右,急備山之左。險有大水無舟揖者,以天演濟吾三軍;已濟者,亟廣吾道,以便戰所。以武衝為前後,列其強弩,令行陳皆固。衢道穀口,以武衝絕之。高置旌旗,是謂車城。凡險戰之法,以武衝為前,大櫓為衛,材士強弩翼吾左右。三千人為屯,必置衝陳,便兵所處。左軍以左,右軍以右,中軍以中,並攻而前。已戰者還歸屯所,更戰更息,必勝乃已。”

武王曰:“善哉!”

蕭寒說:它意思為:武王問太公說:“引兵深入敵國境內,同敵人在險阻狹隘的地方相遇。我軍所處的地形是左依山右臨水,敵軍所處的地形是右依山左臨水,雙方各據險要,相互對峙。在此情況下,雙方都各想進行防守就能穩固,進行進攻就能勝利,應該怎麼辦?”

太公答道:“當我軍占領山的左側時,應迅速戒備山的右側;占領了山的右側時,應迅速戒備山的左側。險要地區的大江大河,如沒有船隻可以利用,就應用天潢等浮渡器材渡過我軍。已經渡過江河的先頭部隊,要迅速開辟前出道路,搶占有利地形,以便主力跟進。要用武衝戰車掩護我軍的前後,布列強弩,以使我軍行列和陣形穩固。對交通要道和山穀的穀口,要川武衝戰車加以阻絕,並高掛旌旗,這樣就構成了一座用戰車連接起來的車城。大凡險要地帶作戰的方法是,把武衝戰車配置在前,以大盾牌為防護,用材士強弩保障我左右兩翼。每三千人為一屯,編成進攻性的陣形,配置在便於作戰的地形上。戰鬥時,左軍用於左翼,右軍用於右翼,中軍用於中央,三軍並肩攻擊,向前推進。已戰的部隊回到原屯駐之處休整,未戰的依次投入戰鬥,輪番作戰,輪番休息,直到取得勝利為止。”

武王說:“好啊!”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