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擁有世界上最富戲劇性的自然景觀,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線。
這種地理跨度有利於物種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這樣多潛在的食物的原材料。
為了得到這份自然的饋贈,人們采集,撿拾,挖掘,捕撈,穿越四季。
本集主要講述美味背後下漢朝人一天的生活。
雒陽,這個天下天下權力的中心。
從大禹的孫子,啟的嫡長子太康,到本朝漢孝武皇帝劉徹為止,這裡也從一片荒蕪的郊野建造成了如今雄偉磅礴的五朝古都,城樓頂上旗幟高揚的大漢龍旗似乎也在彰顯這座城池在人們心中無與倫比的地位。
隨著第一縷陽光穿透薄霧,把雒陽古老的城牆鍍上了一層黃金,漢朝的一天悄然拉開序幕,在這片古老而充滿活力的大地上,每一個黎明都承載著新的希望與夢想。
雞鳴剛過三聲,住在雒陽城外的老張就醒了。
他祖上是兗州人,遭逢饑荒之後,他的祖上帶著一家老小逃難來到了雒陽,經過兩代人的努力,他們終於在雒陽城外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所以老張也可以逢人拍著胸脯驕傲地說,自己是半個雒陽人。
老張揣了兩塊妻子張氏做的乾餅“糗”放到懷裡,披著晨露,踏著田埂,手持鋤頭來到了地主家的......
不好意思,有些跑題了。
本集是講漢朝人的一天,可是在某些人的眼裡,老張算不得人,所以為了不引起定義上產生的糾紛,我們將視角切換到下一個根正苗紅的漢朝人身上。
日上三竿,住在雒陽城內的袁紹在侍女的服侍下醒了。
他簡單梳洗了一下,拍了拍掌,便有幾位侍女端著食盒來到了他的麵前。
首先擺在他麵前的是一碗經過複雜工藝熬製的粥,粥的色澤晶瑩透亮,香氣撲鼻,口感軟糯滑爽。
這碗粥的主料是以洋縣的稻米為主。
《洋縣誌》稱:“黑米、香米、薏米、桂花米,乃貢米也”,《詩經·大雅·生民》中,就有“誕降嘉種,維秬維柸,維糜維芑。恒之櫃柸,是獲是苗”的詩句。
洋縣的米曆史悠久,據《洋縣誌》記載,黑稻原產洋縣,由西漢博望侯張騫選育而成。
他將其奉於武帝,帝大悅,遂列為“貢品”。
自漢武帝以來,曆代帝王都將洋縣黑米列為“貢品”,而成為皇室貴族的珍肴美味。
而這碗粥的輔料則是以紅棗、蓮子、百合、枸杞、桂圓乾、山藥等為輔,這些食材不僅豐富了粥的口感,還具有一定的養生功效。
為了製作這樣一碗粥,袁府的劉師傅天沒亮就要醒來,將大米和需要長時間燉煮的輔料(如蓮子、百合)分彆用甘泉之水浸泡數時辰,直至充分吸收膨脹,這樣可以縮短熬煮時間,使粥更加軟糯。
而在等待過程中,劉師傅對於山藥等藥材,需要進行去皮、切塊等預處理步驟,確保隻取用精華部分,使食材的大小均勻,便於熬煮時同時熟透。
紅棗、枸杞等則可直接洗淨備用。
隨後,便是熬煮的步驟。
在鍋中加入足夠量的清水,大火煮沸。
待水開後,將浸泡好的米下入鍋中,用勺子輕輕攪拌,防止粘鍋。
經過一定的時間,轉小火慢燉,期間需不時攪拌,防止粥底糊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