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種心理的作用下,大明和草原永遠都不可能和平共處,九邊的烽火也永遠不會消停。而大明的國力也會被戰線拉的極長的九邊無儘消耗著,最後跌入深淵。
但是現在朱載坖也沒有政治上的發言權,更沒有一分的決策權。
所以他現在能做的事情,就是儘可能儘自己最大的努力保護好京郊的百姓,讓他們在未來的庚戌之變中不至於變成朝廷的棄子和俺達的戰利品。
朱載坖要想儘辦法在這一年的時間內,把京郊變成一個帶刺的鐵疙瘩,誰敢來咬一口,必要他崩出一嘴血來!
就在朱載坖還在思考如何打造京郊實力的時候,高拱來了。
“王爺,俺達的故事講的差不多了,王爺還想聽哪裡的故事?”
朱載坖和高拱到了書房之中,高拱對朱載坖如此問道。
朱載坖想了一下,最近確實對於俺達的事情思考的有點腦袋發昏了,也確實該換換腦子,想想其他的問題了。
朱載坖道:“先生就講講海上的事情吧。學生也想了解一下我大明海疆之上的故事。”
高拱一聽朱載坖要聽海上的故事,這讓高拱多多少少有點意外了。
雖然高拱對海上的問題了解不多,但這麼多年身處翰林之中,也使得高拱的眼界有了很大的提高,知道了很多關於海上的故事。
所以高拱並不像一般的內陸士大夫那樣對海上的問題有著偏執的認識。
通過這些年結識到了南方官員,高拱也從這些南方官員口中知曉了海上的走私貿易的存在。
雖然這些南方官員們對這種發自於民間的海上走私貿易深惡痛絕,但是憑借直覺高拱認為這些對海上走私深惡痛絕的南方官員,好像並不是真的抵觸海上的生意,而是抵觸那些饒過他們走私的民間商團。
有了這個感覺之後,高拱就總忍不住覺得這些南方官員心裡肯定是有不足為外人道的秘密,而這個秘密顯而易見就是海上貿易的利益!
但是高拱畢竟是內陸長大的人,雖然他能猜透到幾分真相,但是對於海上的巨大利益,還是沒有多少充分認識的。
隻當這是南方士紳與南方民間走私財團之間的利益之爭,算不得多少大不了的事情。
畢竟大明從太祖皇帝時就有禁海的傳統,雖然這中間也是斷斷續續的開海經曆,但因為海上的不確定性,以及海盜的問題,所以大明對海上的政策主基調還是禁海。
而最近一次禁海就是在嘉靖二年的時候,所爆發的“爭貢之役”!
也正是因為這一場倭人之間爭相證明自己才是倭人正使的內鬥,使得大明寧波百姓遭受了無妄之災,最後在夏言的建議下朝廷裁閩、浙兩市舶司,惟存廣東一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