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州並非孤立一城,東南十八裡有鬆山城,鬆山偏西南三十裡是杏山堡,杏山偏西南二十裡是塔山,在往南一百二十裡便是寧遠城了!
這是一個完整的防禦戰線,叫寧錦防線,而塔山,杏山,鬆山以及錦州則是為一體的防禦工事,想乾錦州,必先解決這個防禦體係的外邊三個堡壘。
其實一開始洪承疇率部十三萬來援時,在錦州和鬆山之間的乳峰山現今的罕王殿激戰,打的清軍那是落花流水,當時已經生病快死的皇太極帶病日夜奔馳五百裡地觀戰,然後商議出一個戰術,那就是在將這個防禦體係割開,然後逐個擊破。
於是他在杏山和鬆山之間,東西橫著紮營,將兩處隔開,又開始挖壕溝,從錦州西開挖在往南,然後一直挖到海邊,挖了三條大壕溝將明軍分割包圍起來,你知道挖這麼長的壕溝用了多長時間麼?
一天!
當年八月二十日開挖,二十一日洪承疇統兵激戰,未能闖過壕溝。
也就是說,這麼大的工程,數萬大軍一天搞定!而且就在明軍眼皮底下,竟然無人出來阻攔!
鬆錦大戰的慘敗是多方麵的原因,外部糧草餉銀不足,內部將領不和,朝廷掣肘太多,特彆是崇禎和兵部尚書陳新甲不明前線的困境,一直催催催,令洪承疇打亂了原本的計劃和節奏,再加上士氣低落等等原因,但錦州最終的瓦解是還是因為鬆山城破,洪承疇等大老被擒,讓祖大壽看不到一絲希望了,隻得投降了。
但鬆山城怎麼破的呢?
就如同姬際可問的好不好打呢?
不好打,即便被圍困孤立無援,即便皇太極把圍困錦州的主力都拉過來打了十日也沒破。
可是你說不好打吧,他破城就在一瞬間,當鬆山副將夏承德通敵,放梯子開城門擒洪承疇等人,於是鬆山城一眨眼的功夫就被破了!
在這兒順便聊一下鬆山堡的地理位置,因當年城破之後皇太極令人炮轟將城夷為平地,數百年間滄海桑田,後世對其原本位置存疑,雖有史料記載,但卻雜亂不堪,便是有關明朝的鬆山堡便有多處記載,山西有,遼寧開原也有,便是錦州旁邊的這個鬆山堡也有許多記載,但位置卻大不相同,因為很多地名都改了,比如當年的乳峰山現在叫罕王殿。
不過大部分都認定是後世的鬆山村,村子東邊是鬆山,這不禁讓人疑惑了,鬆山堡竟然不是建在山上的,而是在山西邊幾裡地外!
為何要放棄易守難攻的鬆山,而建在山下平原呢?還有既然不在山上,為何山上有城垣痕跡呢?
俺後來也差了很多資料,廣寧中屯衛元錦州,屬大寧路,洪武初州廢,二十四年九月置衛,東有木葉山,西有東,西紅螺山,西南有杏山,東南有乳峰山……又南有鬆山堡,在鬆山西,宣德五年正月置中左千戶所於此,轄杏山驛至小淩河驛“
如此可見,鬆山堡,確實在鬆山西,而非鬆山上。
可為什麼沒像杏山和塔山那樣建在山上呢,原因很簡單,這個山雖高,但也就是因為高,挖不出水來,一個軍堡沒有水,地勢再好也沒法駐軍,若在戰時不用圍自個都渴死了!
而山西邊數裡外確實極佳的建堡選址,因為這兒有條河,既能有護城之用,又能引水入城,且平地本就容易挖井。
於是鬆山堡就建在山下邊,可為什麼山上還有城垣遺址呢,相鄰如此近又是高地,自然也會被物儘其用,築城可駐兵,可屯糧,雖因缺水不能久駐兵馬,但在戰時作用可就極大了!
就比如此時,清軍重修鬆山堡的時候,鼇拜先修山上工事,駐兵馬在山上。
因為鬆山堡是個大工程,一時半會不可能修好,為了防止明軍襲擾,便將兵馬駐在山上隨時可驅來襲明軍,又可防備明軍偷襲。
後來鬆山堡城牆工程完工後,裡頭駐了兵,但鼇拜依然分兵駐防在山上,隻因這兒地勢好,易守難攻又可登高望遠,至於水的問題,反正這會明軍又不會來圍困,平日讓那些朝鮮二鬼子運水就是了。
還有一點,同為軍堡,但史料多以鬆山城稱之,是以他比之其餘軍堡大的多了,容兵量自也大的多,當時鬆山戰場明軍戰死就五萬多,當然這些兵力不都是在鬆山城內的,但當時突圍未果後,洪承疇,邱民仰,王廷臣,曹變蛟等人逃入鬆山城那會,城裡頭兵力多達兩萬餘,比之塔山那種最多容個三四千的那可大的多了,當然了也不排除,他們人擠人的狀態。,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