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大鬨(1 / 1)

李家村是位於漁陽縣白馬鎮東麵的一個小村落而夏家正是李家村一戶普通的人家 夏家在李家村的生活水平屬於中上等。除了村長和裡正外,夏家和楊家就屬於李家村最富有的人家了。 夏老太爺是在30多年前的一場兵亂中,逃難到了李家村。 當時整個中原地帶,天災人禍,兵荒馬亂,民不聊生。雖說戰火並未波及到當時的李家村,但由於當年乾旱,還是餓死了許多的人。 夏老太爺是個聰明的人,他逃難至此,身上有幾兩貼己的銀錢。他買了一些米糧,分給了村裡的人。幫著當時眼看生計無望的李家村人渡過了難關。 李家村人感念他的恩德,幫他在李家村落了戶,又分得了大塊的田地。從此夏老頭就在李家村正式落了戶。 夏老頭家一共有四個兒子,老大夏恭娶的是老家的一個姑娘,姓曹,是夏老太太的娘家侄女,生有三兒兩女; 老二夏喜,娶的是鄰村的一個姑娘,姓柳生有一兒一女; 老三夏發,也正是女主的父親,娶的是劉家村的錢氏,生有兩個女兒,一個兒子; 老四夏才是全家人的驕傲,他是位讀書人,去年考中的秀才,縣令很是讚賞他的才華,說他來日必能中舉。 夏老頭是一個很聰明的人,因此他是一個還算合格的大家長。 他不會管理幾個兒子,兒媳的關係,但當老伴兒做的過分時,他也會出言阻止。 夏老師頭很重男輕女,因此,他平生最驕傲的事就是他有四個兒子,四個兒子都很孝順,常伴他左右。 至於夏老太太,夏若蘭仰頭望天,對於她來說,夏老太太真的是一個很神奇的小天才! 夏大伯昨天招了風寒,今天鼻音有點兒重。老太太會心疼的看著夏大伯,然後說都是因為你三弟生了兩個賠錢貨,你才這麼不容易每天勞作,這不都感冒了。 夏小叔今天的文章因為與先生意見不合。先生要求重新寫一篇,夏老太太會說,你看,都是因為生了你們兩個賠錢貨、掃把星,你們小叔天天為你們操心,這才耽誤了學業。 …… 夏若蘭一度覺得,像夏老太太這樣的小天才,應該去學法律,那他的無罪推論一定是相當的精彩。 如果你就這麼武斷的認為夏老太太重男輕女,那你就大錯特錯啦,她並不是重男輕女,她隻是偏心偏的沒邊兒了而已。 對於大伯家的兩個堂姐來說,今年小叔考中了秀才,哎喲,那一定是我兩個寶貝孫女兒誠心祈福,天尊姥爺知道了她們的誠心,保佑我兒高中秀才。 今天母雞多下了兩個蛋,那也一定是我兩個寶貝孫女兒好福氣,母雞才多下了兩個蛋! 對於夏老太太,夏若蘭已經放棄治療了。 就好像你永遠也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對於一個偏心到心臟都長到咯吱窩下的人,你也沒有搶救的必要了。 然而,這種想法是三年前的夏若蘭所擁有的。如今,你要是再問若蘭,她一定會給你不同的答案。 因為經過這三年的觀察,她發現夏老太太不僅擁有著自己天才般無懈可擊的邏輯,她還自帶洗腦功能。 就像他的母親錢氏,在夏老太太堅持不懈地念叨之下,她也堅定的認為,自己生女兒就是對不起丈夫,對不起夏家,甚至對不起為了給她養胎而下蛋的母雞! 想起自己的母親,夏若蘭皺了皺眉。 看向母親在灶間忙碌的身影她放下手中正在繡的喜帕過去幫忙。 夏若蘭走進灶間,看母親忙忙亂亂的收拾著碗筷兒。她便走向一邊的灶台燒火,幫忙做飯。其實夏若蘭很不樂意做飯。前世,她有一手好廚藝,在母親的飯館兒裡幫忙沒人不稱讚,而她自己也樂在其中。 可是農村完全沒有前世的條件,沒油沒鍋沒調料,你收拾的稍微細致一些,人家還嫌你浪費,什麼東西都是放在鍋裡,一通亂燉,實在是…… 等飯做好了,其他房間裡人也陸陸續續的起床了。 夏喜進了灶間,看見了夏若蘭笑道,“悠悠在幫你娘做飯啊。” 夏若蘭看見是二伯也笑了。“是啊,我可是做了二伯你最喜歡吃的炒鹹菜。”夏喜是夏若蘭在夏家裡為數不多有好感的人之一。 夏喜聽到這話,臉上笑出了褶子,伸手幫夏若蘭端竹簍。“來,我幫你拿到正屋。你去拿筷子吧。” 早飯過後,夏老頭開始分配任務,夏老太太在夏老頭說完話後接道,“老三家的,若蘭丫頭和劉家四郎的婚事兒定下來了,庚帖也交換過了。媒婆說下月初三是個黃道吉日,你開始給他備備嫁妝。劉家那樣的家境也看不上咱家的啥,隨便思意思就得了。反正他們家四郎那情況,嫁過去還不是咱們若蘭丫頭當家,嫁妝這些虛的就不用備太多了。” 此話一出,室內立刻鴉雀無聲。 大伯一家人低著頭,好像什麼都沒有聽到,安心地數著碗裡的米粒; 二伯皺著眉頭想說些什麼,卻又最後沒有開口,二嫂臉上則是有點兒幸災樂禍; 最小的四叔仰頭看著天花板,似乎在思考著什麼人生道理。 夏若蘭看著這樣的情況,心中不由暗暗冷笑,她對這個家是沒有什麼太多太深的感情。 可是這具身體的原主人則是從小在這個家長大的,心中內一點點酸澀,沉悶,委屈大概也是這具身體殘存的意識在作祟。 夏老太太看著一家人都沒有說話,以為自己的話他們聽進去了,洋洋得意的正準備再開口。夏老頭說話了,“老三還沒回來,已經給他傳信兒過去了吧。若蘭嫁妝的事兒還是老三回來再說吧。” 夏若蘭看著他們三言兩語就決定了自己的未來。心中不由一陣氣悶,張口想說話,門外突然傳來哄鬨聲。 一道尤為刺耳的尖叫聲傳了進來。,正是本村最八卦的婦女劉大嬸兒的聲音。 “哎喲,夏家的人在嗎?你們家三兒子被人在村口打了。” 一聽這話,夏老太爺蹭的一下就從座位上竄了起來。 這可了得!夏老太太也炸了,她尖叫著說,“誰呀,這麼敢打我的兒子!” 劉大嬸兒站在院子的柵欄外,眼睛掃過錢氏。嘿嘿一笑道:“這不被他的大舅哥們給打了嗎?”錢氏一聽這話,身子一僵,不敢抬頭去看夏老太太陰鷙的目光。 此時眾人也不再耽擱,在夏老頭和夏老太太的帶領下,浩浩蕩蕩的往村口走去。 李家村村口。被眾人包圍的四個人正是前來找夏家說理的錢氏三兄弟,以及從夏若蘭被定親開始一直沒有露麵的她的親生父親。 看見夏家的人來了,包圍圈的眾人自動讓開了一條通路。夏若蘭跟在錢氏的身後走進了包圍圈。她一眼便看見蹲在地上,嘴角青紫一片的記憶中的父親。上一次見到他的麵,還是大姐出嫁前,是……兩年前了吧。 他的父親這些年一直在外打零工,賺的錢都寄回了爺奶手裡供應全家的開銷。而他們一家聚少離多,尤其是這三年,幾乎就沒見過麵。 錢氏看著人群中的丈夫,淚珠嘩啦啦的落了下來,哽咽地跑上前去叫了一聲相公,就又說不出話來了。隻是盯著夏發看,順便心疼的拿手摸了摸他的嘴角。 夏若蘭看見舅舅們被母親無視,麵上流露出尷尬的神色。連忙開口,脆生生叫了聲:“大舅二舅小舅,你們怎麼來了? 錢家舅舅們聽到夏若蘭此話,臉上的尷尬之色頓時轉變為憤怒。錢大郎指著夏發說道:“夏三郎,當年求娶我妹妹的時候,你這負心漢說的比唱的都好聽。弄得我們一家以為嫁給你是小妹修來幾輩子的福分,如今看來是我們眼拙了,你賣了大女兒求榮還不夠,如今連小女兒都賣了。你家缺錢缺成這樣,需不需要我救濟你幾文錢啊!” 錢家大舅這話說的可真是毫不留情。夏發臉色青白交加,很不好看。 夏老頭此時乾咳一聲,一臉嚴肅的對著錢大郎說:“這話是怎麼說有些過分了。我們讓若蘭嫁去劉家也是對她好,如今我們家情況並不樂觀。劉家家境殷實,家裡人又厚道,雖說劉四郎心智有所缺陷,但若蘭能乾,嫁過去也沒什麼不好。” 夏發聽了父親這話,麵上的青紫色終於淡去,也是一臉誠懇地看著錢家的舅舅們。他喃喃的開口對著錢大郎說:“大舅哥,這不……也是為了若蘭好嗎?劉家雖說不是門好親事,但……離家近,也可以時常……過去看看。”他一句話說得猶猶豫豫,斷斷續續,期間時不時撇一下夏老頭和錢大郎的臉色。 錢大郎在一旁冷笑,“好親事?好親事怎麼不讓你們大郎家的若梅嫁?偏偏讓若蘭嫁!不就是欺負我們錢家沒人嗎?好啊,我們錢家沒本事,比不上你們家出了一個秀才老爺!小叔死命的壓榨侄女們為他湊他將來考官的路費。我倒是要看看將來哪個先生敢收這麼一個冷心冷血,狼心狗肺的讀書人!連自己親侄女的賣身錢都敢用!將來也不怕他欺師滅族!” 夏老頭聽了這話,臉上的神色變得有些難看。 他還沒有想好反駁錢大郎的話,夏老太太那麵兒已經開始嚷嚷起來了,“好呀,我的好心你們都當成驢肝肺!我從那麼多後生裡給若蘭挑了劉家的四郎,你們還不樂!就她那長得狐媚子似的模樣,哪家正經人家看得上!我千挑萬選,找了個殷實的人家,你們居然說我家四郎賣侄女求榮,你們真是狗咬呂洞賓!” 錢三郎譏諷一笑他淡淡的說道:“給若蘭找的殷實人家?你們是為了她嫁去殷實人家日子好過,還是為了殷實人家處的聘禮呀?普通人家的聘禮也就一串錢的事兒,這劉家可是給了三兩銀子呢。原來你們養大閨女就是為了這檔子事兒啊,這可真是穩賺不賠的買賣呀,你們家四郎以後的仕途可真是高枕無憂啊!” 夏家四郎聽這錢家三人張口閉口的指責他賣侄女求榮,又暗示他的科考路是拿銀兩撲出來的,身為讀書人,他深感自己受到了侮辱。他傲氣地衝著錢家三人吼道:“銅臭之物怎能和聖賢之書相提並論!無知村夫!” 錢大郎聽著笑道:“當年你要考秀才就賣了我大外甥女。如今你要進府學讀書,就要賣我的二外甥女。你這聖賢之書怎麼就和銅臭之物不相乾了?果然是負心薄幸讀書人!這還沒考中舉人呢,就已經忘了我大外甥女為你付出的血和淚了嗎?” 夏老頭臉色也氣得通紅:“錢家的。你,你不要血口噴人!”錢大郎冷哼一聲。錢三郎緊接著說:“怎麼會是血口噴人?三兩銀子呢!不少啦!夠他吃穿一年了。就是不知道這書本費又是賣誰得來的錢呢?” 夏家四郎臉色更難看了,他氣急敗壞地說,“我才不會用那三兩銀子!”夏老太太也起哄道:“就是!我的兒子有誌氣!才不會要那醃臢錢!” 錢三郎一挑眉說:“不就是倒個手的事兒嗎?那三兩銀子用來孝敬爸媽,然後爸媽省下的三兩銀子的口糧,再給他用來考試!” 錢大郎緊接著說:“不用解釋了,我們都了解你們,難不成那三兩銀子還會去給若蘭做嫁妝?行了,也彆說那麼多了,你們什麼德行,我們家人還不知道嗎?若蘭既然已經跟劉家定了親,而且是祖父母親口應下,我們家也不好從中再做阻撓,但是我們家雲兒要跟你們家夏發合離!我們家真是受夠你們夏家人的氣了!” 夏老頭聽到這裡要是再不明白錢家這三人來的目的,那他也是白活了這一大把年紀了。 他目光陰沉地盯了錢氏一眼,並沒有多說什麼話。話都說到這份兒上,已經成了定局。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