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站在太極宮前,望著遠去的身影喃喃道。 “吳賴,你這就要走了嗎?” “父親,吳叔這是要去哪裡?” 來人是李世民,他注視著吳賴的身影離開皇宮。 眼神透露著一絲不舍,不禁朝感歎。 “一統大業還未完成!” 失落之情溢於言表,然後又朝李淵訴說。 “明日就是受封大典,怎麼還沒有接受您的授封就離開呢!” “你吳叔他說,要去找那個素未謀麵的孩子。” 李淵注視著李世民,從他眼神中讀出對吳賴的不舍之情。 “既然不舍,就去送彆你吳叔吧!” 李世民隨即策馬揚鞭,追趕而去。 李淵看著手中的錦囊,若有所思。 “吳賴,你這是要一個人獨自去麵對嗎?” 然後獨自回到寢宮,李淵琢磨著吳賴交給他錦囊,喃喃自語。 “吳賴!為何要等到我,有朝一日退位時才打開。” 在一番心理掙紮過後。 李淵終究還是打開了錦囊。 一張字條上隻寫了六個字。 “傳位於李世民” 李世民在城門口追上了吳賴。 “吳叔,為何就此作彆!” 李世民策馬趕到吳賴身邊,語氣中滿是疑惑和不舍。 吳賴轉過頭,看見來人是李世民,眼中閃過一絲深意。 兩人四目相對,都從對方眼中讀出一絲不舍。 “世民哥哥,你怎麼來了。” 吳賴懷中冒出一男孩喊道。 男孩名叫吳廣雄,他是吳賴的小兒子。 “當然是來送彆你們啦!” 李世民抱起吳廣雄,臉上瞬間露出久違的微笑說道。 “世民,記住!一切才剛開始。” “我們真正的敵人躲在暗處,我得出去,隻有走出去才會有發現。” “還有我此生的遺憾,就是找到那個孩子。” 吳賴訴說著離彆的話語,將一個錦囊遞給李世民。 “這個錦囊給你,希望你可以做到。” 三人就在城門口告彆,李世民告彆吳賴父子。 獨自返回皇宮,準備第二天的受封大典。 待李世民回到自己寢宮。 打開手中的錦囊。 緩緩從口中念出六個字。 “切記善待李淵” 而李淵在寢宮中,看著吳賴留下的錦囊,心中滿是複雜的情緒。 他知道,吳賴的這個決定,將會對皇權和天下產生重大的影響。 深深地歎了口氣,然後書寫詔書傳令宦官。 “傳旨,明日受封大典,所有皇族和朝中重臣都必須參加。” “是!” 宦官領命而去。 李淵獨自坐在龍椅上。 看著窗外的天空。 明天將是自己登基,建立唐王朝的曆史性一刻,心中滿是無奈和感慨。 “父親,我們這是要去哪裡” 十歲的吳廣雄迫切詢問。 “你不是常說天下之大,想去見識見識嗎?” 吳賴抱著懷中的孩子。 撫摸著他的頭,緩緩說道:“我這就帶你去看看。” 不多時,吳賴父子騎著馬離開長安城,開始踏上他們的旅途。 …… 故事還要從很久以前說起。 隋朝末期,軍閥割據。 民不聊生,爆發了農民起義。 公元618年五月。 唐國公李淵,迫使隋恭帝禪位。 登基稱帝,國號唐,是為唐高祖。 改元武德,都城依然在大興。 改名為長安,至此唐朝建立。 李淵在征戰四方的過程,中無往而不利。 除了天時地利,還與一個神秘人有關。 此人曾擔任李淵的軍中謀士一職。 因相貌平平,軍中多半人均不認識此人。 隻有唯數幾人得知其名。 姓吳,名賴。 相傳。 吳賴的先祖,與李淵的祖父李虎是故交。 吳賴兒時就與李淵相識。 在李淵其父親李昞去世時,吳賴的父親帶著他前去吊唁。 就這樣7歲李淵結識了吳賴。 自此吳賴與李淵建立深厚的友誼。 在李淵建立唐王朝後大赦天下,分封了一眾功臣。 然而吳賴卻並未向其他人那樣,為自己謀取封號和利益。 他完成了自己的心願,幫助李淵建立了他的帝國。 隨後吳賴選擇默默離開,帶上他的孩子遊曆四方。 …… 在經曆了,玄武門之變後。 武德九年八月初九甲子日。 公元626年九月四日。 李淵退位稱太上皇,禪位於李世民。 李世民登基,是為唐太宗,次年改元貞觀。 他記得吳賴當年臨離彆時,交給他錦囊中的那一句話。 一直侍奉李淵到壽終。 貞觀九年(635年初)。 李淵病重,他深知自己將不久於人世。 這麼多年來,他依舊放不下。 曾經與自己並肩作戰,為自己打下江山,立下汗馬功勞的吳賴。 隨即召見了李世民。 將當年吳賴離彆時,交給他錦囊一事訴說了出來。 感歎悔不知當初。 並且將當年要授封吳賴的詔書,交給李世民。 希望他可以替自己完成當年的授封。 五月。 李淵因病駕崩於垂拱前殿。 年六十九歲,廟號高祖。 ······ 貞觀十九年。 十一月十五日,夜。 武陽某處偏僻小村莊。 “父親,孩兒在這。” 時年三十七歲的吳廣雄,緊握著吳賴的手。 身邊的妻兒們也已泣不成聲,一同傾聽著吳賴的臨終遺言。 “廣雄,我怕是走到人生的儘頭了,該去見你娘了……” “不要為我而哭泣,生老病死乃世間常情……” “人一生的終點莫過於此……” “孩子,你該去實現抱負了,不要給自己留有遺憾……” “人生雖道路漫長,並不能一味行樂……” “我此生的遺憾就是未能尋找到你的兄長……” “我的使命還沒有完成,剩下的就由你替我去完成它……” “他們還會再來的,雖然我們十二年前破壞了他們的初次密謀……” “還有我那幅卷軸,收集了有關他們的事跡……” “撥開雲霧,光明終將來臨,正義也將戰勝黑暗……” “莫要害怕!勇敢去麵對,正義的道路上總是鋪滿荊棘,也是坎坷的……” “廣雄,我給你留了三道錦囊,希望你可以用得著……” ······ 經過一夜斷斷續續的訴說。 吳賴在清晨陽光的照耀下,閉上了雙眼,終年七十八歲。 次年初春。 吳廣雄赴京趕考,不辱使命高中。 在長安,他與李世民,闊彆二十八年再次重逢,雙方互訴了多年未見的情感。 吳廣雄在長安待了有半個月後回到武陽。 在回到武陽數日後,李世民的詔令也隨之到來。 吳賴被李世民追封為武陽候。 賜予李姓。 地千餘畝。 金千餘兩。 宅府一間。 加若乾家丁和丫鬟。 還有當年,李淵親筆題寫的一封免死詔書。 此後吳氏子孫改李姓。 吳賴墳墓前。 “你姓吳,我姓李……” () 。
第1章 我姓吳,你姓李(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