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雄,你說的是真的嗎?” “嗯,父親臨終時將一些事情告知了我,他們已經藏匿了有十三年之久。” “你要如何應對?” “引蛇出洞!” “那你豈不是很危險!” “我已然覺悟,繼承父親意誌的覺悟。” “那我能為你做什麼?” “我需要·······” 李世民站在太極宮前,望著吳廣雄離開的背影。 如同二十八年前那一幕再現。 隻是少了兩個人。 ······ 貞觀二十年。 吳賴被李世民追封為武陽候,賜予李姓。 同年李廣雄繼承父親的爵位。 並被李世民破格提拔為循州刺史,統領循州行政管理。 同時將循州州府更名為海豐縣武陽。 待武陽城的刺史府修建落成,再進行交接上任。 至此,李廣雄將迎來前所未有的挑戰。 是虎口奪食呢? 還是羊入虎口! 很快吳賴家被唐太宗李世民授封爵位的消息傳遍了整個武陽。 一時間吳家在武陽的風光無限。 武陽的各地官員、富商、名門望族及有識之士均前來道喜。 有送銀兩的、有送家具的、有送字畫的、 更有號稱武陽第一富商的薑叁。 購置了一套城中的豪宅送於武陽侯李廣雄。 也有因眼紅而心生妒忌的,李廣雄自己也心如明鏡。 這一些人,有的是因為自己有了權勢來巴結自己,也有真心來祝賀的。 數月後。 武陽城,武陽候李府內。 “父親,孩兒已經實現了第一步。” 李廣雄的話音在書房內回蕩,帶著一絲堅定和自豪。 “有了權勢,就可以在武陽與黑暗勢力對抗。” 李廣雄坐在書房內喃喃自語。 他的眼神中閃爍著決心。 仿佛已經看到了武陽城未來的光明。 “老爺,父親留給你的遺物,我就歸還於你。” 鐘氏的聲音打斷了李廣雄的沉思。 她手中拿著一個精致的盒子,說話間就把盒子置於書架上。 “先前暫時替代你保管,誰知因諸多事宜耽擱了這麼久,現在物歸原主。” 鐘氏的語氣中帶著一絲歉意,但更多的是對李廣雄的關懷和支持。 與李廣雄交談幾句,不多時便退了出去。 留下李廣雄獨自一人坐在書房內。 此時他目光落到書架上的卷軸盒。 才發現自己至今都沒有打開卷軸,看看裡麵到底記載了什麼東西。 由於忙理父親身後事,赴京趕考、喬遷新府等等諸多事情耽擱了。 隨即打開吳賴留下的卷軸,想要窺探其中秘密。 隻見卷軸中夾帶的一幅地圖,掉落在書桌上。 李廣雄拿起圖紙,不禁感歎。 “這是?” 定睛一看。 是一幅十三年前武陽城的設計圖紙。 看著眼前這一張城池圖紙。 陷入久久的沉思,以至於無暇顧及卷軸內容。 當務之急,還是弄清楚此圖紙的由來。 為什麼父親會設計一張城池修建圖紙? 要知道其中的緣由。 必然要尋找到當年知情的人。 李廣雄此時想到了一個人,而且就在自己身邊。 隨即邁步朝屋外走去。 李廣雄身高約有六尺(唐尺按1尺=30.07c算),體型勻稱,麵容剛毅。 他的臉龐線條分明,眉宇間透露出堅毅和果斷。 一雙明亮的眼睛深陷在眼眶中,閃爍著銳利的光芒。 頭發烏黑濃密,整齊地束在頭頂,紮成一個簡單而利落的發髻。 胡須修剪得整齊得體,給他增添了幾分威嚴。 穿著樸實無華。 快步穿過寬敞的走廊。 迫切的心情使得李廣雄,無暇顧及府中侍從們的行禮問候。 不多時。 在彆院‘靜心亭’裡找到一老者,年約六旬。 “廣雄,什麼事這麼匆忙?” “陳叔,您幫我看看,這一張圖紙是不是我父親留下的。” 李廣雄手中拿著圖紙來到老者麵前。 此人名叫陳舟,吳賴的學生之一。 現在是李府的管家。 陳舟接過圖紙,臉上浮現耐人尋味的表情。 “你這是從何而來的。” 陳舟詢問,他的聲音中帶著一絲嚴肅。 “這是從父親那一幅卷軸裡發現的。” “噢!原來如此。” 陳舟恍然大悟,他的眼神中閃過一絲明了。 然後。 他再次仔細地觀察起圖紙來。 “這張武陽城圖紙上標注的是什麼?” “這個我就不知道了。” “陳叔,那你跟我說說這圖紙的來曆!” 陳叔起身往彆院方向走去。 李廣雄緊跟著他。 陳叔隨即訴說起往事。 “據說,當年朝廷派來,重新修建城池的官員。” “在設計圖紙上遇到了棘手的問題。” “具體是什麼問題我不得而知。” 說話間,二人穿過走廊,便來到彆院閣樓下。 “隻知道新來的縣令。” “在武陽地界,尋找奇能異士來破解。” “你父親當時在李剛城主的推舉下,得以參與到此事中來。” 二人扶著欄杆,一前一後相繼往上走。 “所以才有了你手中,這一張武陽城圖紙。” 陳叔捋了捋胡子,看著圖紙。 不禁感歎歲月如梭。 “要知道事情的詳細經過,有必要去縣衙府查找卷宗。” 李廣雄聽著陳叔的訴說。 心中盤算有必要去一趟縣衙,查看卷宗才能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 然後話鋒一轉。 “那當年的事件······” “這就要追溯到十三年前那一場浩劫,這你應該知道吧!” “知道,當年父親讓我留在村裡保護村民,以防海寇會出現襲擊村子。” 陳叔邁著步伐往上,大氣都不喘向李廣雄娓娓道來,可見其身體相當硬朗。 “不錯!那一年海寇肆虐武陽城,四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武陽城差一點淪陷,幸虧有你父親與我及時搬來援軍,才解救了武陽城於水火之中。” “那一場戰役過後,武陽城滿目瘡痍,百姓生離死彆,無家可歸。” 不多時,二人登上彆院最高處。 “你知道那一場戰役的始作俑者是誰嗎?” “並不知道!” 李廣雄不知道是何人所為,注視著陳叔,等待他的答複。 “那人名叫汪武!曾經是隋朝一名軍官。” “談及此人要追溯到更久以前。” “那時候還是隋朝末期動亂的年代。” “隋朝末期616年,戰亂四起。” “汪武為躲避追兵帶著一家逃亡。” “從洛陽一路往南逃,一大家族上百人逃到循州時,隻剩下汪武父子三人。” “他的孩子一個十二歲,一個十歲。” “大兒子在五華縣一帶走散。” “汪武迫於形勢危急,隻好帶著小兒子一路逃到海豐縣武陽。” “不久他們父子二人,便在武陽一帶海域當起海寇。” “之後他們策劃了一場,攻占武陽城的陰謀……” () 。
第2章 武陽侯(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