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熙宮交給內閣的事,就兩件。
一,封授俺答的王名。
二,互市糧食的價格。
“順義王如何?”高拱聲音從累高的案牘後傳出。
未見人,隻聞聲。
胡宗憲、李春芳、陳以勤沉默不語,張居正斟酌之後,倒是覺得合適。
順義,順服,仁義。
順服,是韃靼對大明朝俯首稱臣後該有的姿態。
仁義,則是大明朝對韃靼日後的要求,曆來中原王朝與北虜簽訂了不少盟約,可無一例外,隨著時間推移,北虜都會撕毀盟約而犯邊。
仁義二字,希望韃靼不會降而後叛。
張居正望著那方案牘,眼神十分複雜,由此可見,高拱在府中養病時沒有閒著,也在為大明朝禪精竭慮。
當然,一個急火攻心遲遲沒有痊愈,也許就和太過操心操肺有關。
張居正又望向胡、李、陳三人,問道:“汝貞,子實,逸甫,你們意下如何?”
“想來是不錯。”李春芳、陳以勤點點頭,認可道。
胡宗憲有些異議,倒不是說針對高拱,而是日後大明朝必然會與韃靼再動兵戈,如果從今以後韃靼真的變成順服,他日大明朝用兵,反倒襯著皇上和大明朝廷不夠仁義了。
但胡宗憲轉眼一想,就韃靼人那般桀驁不馴的模樣,與倭寇是一樣,畏威而不懷德。
在沒有挨過大明朝的重拳前,是絕對不會心悅誠服的,即便表麵順服,心裡也不會服,暗地裡的小動作也有一直有。
而盟約不過是個君子協定,在彼此都認為該遵守時,那便是無上的法則,哪怕出現局部衝突,也都會理智,保持克製。
可要是有一方認為不該遵守時,對方的所作所為都會被無限放大,就是一隻腳先後邁錯,也可以視為破壞盟約的行徑。
不必擔心韃靼順服,找不到北伐的理由,我大明朝的軍隊,永遠都會是正義之師。
注意到同儕投來的目光,胡宗憲搖搖頭,示意沒有異議了。
張居正便道:“那封授俺答的王名,就暫定為順義王。”
俺答封王的事解決。
那俺答之下的人封授就更好解決了。
經過一番商討,封受俺答弟昆都力哈(老把都)和長子黃台吉為俺答部都督同知,其餘子侄和部下六十三人分彆為指揮使、指揮同知、指揮僉事、千戶、百戶等官,授俺答以鍍金銀印,其餘頒給敕書,按官秩分等級給予豐厚賞賜。
並規定韃靼俺答等部落每年向朝廷貢馬一次,每次不得低於萬匹,貢使人數不超過一百五十人,其中六十人準予進京,其餘留在長城關口,由朝廷給予馬價,另加賞賜。
除在大同段長城附近開設互市外,並逐步開設宣府、山西兩段互市,與韃靼進行買賣。
由宣大總督王崇古暫管互市一切事宜。
張居正等人也沒有忘記“俺答封貢”的大功臣,俺答汗,現在該說是大明朝順義王俺答的親孫子把漢那吉了。
封貢因此人而起,互市也因此人而開,雖然把漢那吉從不是大明朝、韃靼和談的關鍵,但卻是個繞不開的人。
韃靼沒有忘記讓大明朝廷交還把漢那吉。
這也是和約的其一條件,俺答在互文中,保證把漢那吉回到草原,不會受到任何懲罰,地位也不會發生變化。
而俺答所謂死後傳汗位給把漢那吉的話,大明朝,韃靼誰也沒有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