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助軍將決策。
這一句話,便暴露了幕僚製度分化軍將權力的事實。
張居正、高拱、李春芳、陳以勤若有所思,這種限製軍將權力的方式,似乎比較讓人能接受。
至少內閣覺得是可以的,但涉及到聖言所廢的“幕僚”,張居正四人也不敢妄下決斷,將軍政分離國策這部分初案摘抄下來,呈入玉熙宮由聖上決斷。
劉台走後。
胡宗憲繼續講述初案內容,道:“二,設督察部。
軍將大多出身草莽,不說目不識丁,但也相差無幾,衝鋒陷陣或許是把好手,但在其他事情上,就要差很多了。
我在任浙直總督,統領東南軍隊作戰中,發覺軍隊將士入伍從軍,很多時候不是出自自願。
太祖高皇帝的軍戶製度下,所產生的大明軍隊,對將士來說,是驚,是懼,是恐,是怕。”
在胡宗憲點出鎖籍製度的弊端時,張、高、李、陳不禁變了顏色。
軍戶的淒慘。
內閣是很清楚的。
軍戶的身份是世襲的,後代子孫都必須繼承父業,成為軍士。
軍戶子弟,或者說其他行業子弟,都沒有選擇行業的自由,即使有其他技能或興趣的天賦,也必須放棄,因為這是他們的“命”。
可一些人天生體弱多病,進入軍伍,上了戰場,不僅是送這些人去死,還拉低了軍隊的戰鬥力。
或許有人覺得天生體弱多病的人,對其他軍戶沒有影響。
事實並不是,軍戶不但要自備軍裝、盤纏等費用,還要承擔屯田耕種的稅負。
如果一個軍戶之家中有多個男丁被征入伍,那麼這個家庭可能會因為無法承擔巨額稅賦而陷入困境。
在送命威脅,窮苦困頓的情況下,軍戶在整個大明朝中,難免地位低下,往往為其他戶籍的人瞧不起。
沒有其他戶籍的人,想生出的兒孫,在沒有出生就麵臨未來的重重險阻,於是乎,許多民戶之家不願意與軍戶通婚,擔心會影響家族的地位,會拖著自己越來越窮。
軍戶之家都這麼苦了,入伍的軍士該好一些吧?
畢竟是同袍同澤,但真相卻讓人不寒而栗,各級官吏和將官對軍戶進行剝削和克扣,導致軍戶的軍餉、糧餉被遠低於應得的份額。
因此,許多軍戶無法忍受沉重的負擔和低下的地位,選擇逃亡。
從洪武年間到嘉靖年間,大明朝十一位皇帝,十一代朝廷,雖然曾試圖通過各種手段減少逃亡,但效果有限,越來越多的軍戶正在逃亡。
這便是太祖高皇帝“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的‘高明’手段。
也許,軍戶軍屯製度在洪武年間是可行的,但到了現在的嘉靖年間,已然成了大坑。
軍中將士滿腔怨氣,軍隊戰鬥力越發低下,正將帶著大明朝廷劃入萬丈深淵。
但這是太祖高皇帝祖製,曆代先皇都不敢去更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