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諸葛亮這個人就是心念百姓,心係漢室之人,劉備說出這樣的話,他沒法反駁。
當然,心裡還是有點不爽的,因此偷偷幽怨的看了徐庶一眼——你見不得我逍遙,非要把我拖下水麼?!
鬨得徐庶挺不好意思,轉頭裝看不見。
“將軍既誌在匡扶漢室,心念百姓,亮豈可不助!”諸葛亮拜完起身,說道。
這話一出,劉備心裡一喜,而張溪也是一愣。
不對啊,丞相,咱得三顧啊.....一請就出山,你以後《出師表》咋寫?!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一顧臣於草廬之中......”說出去不好聽啊。
諸葛亮看了下三個人的表情,卻繼續說道,“隻是亮確實才疏學淺,當不得元直謬讚,亦不敢誤了將軍大事,還請將軍恕罪,恕罪。”
劉備立刻臉色一灰,如喪考妣。
這時候的張溪,看看劉備的狀態,心裡默念:快哭,快哭,哭出來就萬事大吉了。
但劉備根本沒哭,卻是收拾一下心態,起身微笑的對著諸葛亮說道,“既如此,備亦不強求,隻是先生若是改變主意,備自當掃榻相迎,絕不負先生。”
這下張溪就有點看不懂了。
這到底是演義劉備,還是史實劉備啊。
你要是演義劉備,這會兒哭一場,說不得諸葛亮就心軟跟你走了。
可你要是史實劉備,也不可能說出這等話來......說好的喜怒不形於色呢?!
事情到了這裡,那麼這次拜訪應該就算結束了......畢竟諸葛亮拒絕了劉備,而劉備也表達了不強求的態度。
至於之後還會不會有二請三請的,張溪也不知道。
可這時候,徐庶卻說話了。
“孔明也莫要自謙,君之才,福知之!”徐庶笑著,對諸葛亮說道,“當今漢室傾頹,國賊當道,天下諸侯不以漢室百姓為念,卻彼此紛爭不斷。今劉使君以仁義傳於天下,為當世明主,百姓所望,卻因一時蹉跎,困於新野,孔明安能不助?!”
“元直莫要取笑於我。”諸葛亮依然笑著搖頭,說道。
徐庶卻不放過這個家夥,繼續說道,“孔明,你既不願出山勞心勞力,福也不能強求。然劉使君心念百姓,立誌匡扶漢室,以仁義布於天下,難道孔明也無有片言相告麼?!”
諸葛亮一聽,沉默了良久,這才說道,“既如此,亮便試言之。自董卓造逆以來,天下豪傑並起......”
好家夥,張溪直呼好家夥。
一顧茅廬,徐庶隨便兩句話一激,諸葛亮就直接把《隆中對》給亮出來了麼?!
這劇本走向偏的有些離譜。
到底是因為徐庶的一番話語相激,還是諸葛亮確實心軟了,直接拿出了《隆中對》,給劉備指明了未來的發展方向。
劉備聽後大驚,一股豁然開朗的感覺湧現,頓時對自己的將來,有了明確的認知。
但對於《隆中對》的細節方麵,劉備依然有很多不解,不得不當場請教起諸葛亮來。
接下來,就是劉備和諸葛亮的一問一答環節了。
張溪和徐庶也是安靜的坐在一邊傾聽,聽諸葛亮給劉備講述《隆中對》的戰略規劃。
確實如張溪所想的那樣,諸葛亮的《隆中對》隻是一個戰略大方向,而真正要實現這個戰略大方向的方法,依然還是在諸葛亮的心裡。
諸葛亮的方案,包括如何跟世家打好關係,如果獲取他們的信任,又該如何在荊州站穩腳跟,又該怎麼什麼情況下對抗曹操的威脅,緩和和孫權的矛盾,同時還能圖謀西川。
這些事兒,沒個幾天的功夫根本談不完,而諸葛亮呢,顯然也沒有要留劉備三人過夜的打算。
才到下午,諸葛亮就借口有事,把三個人請出了茅廬......這讓三個聽了一點點毛皮的人,心裡癢癢的要死。
但三人也都知道,今天是極限了。
諸葛亮連《隆中對》都拿出來了,本身就說明了他對劉備的認可。
《隆中對》這個東西吧,理論上來說是最合適現在的荊州之主劉表的。
不論是“北據漢沔”,還是“進取西蜀”,前提條件是你得占據著荊州.....最不濟也得是占據南郡和襄陽兩個荊州重郡才行。
而現在能做到這點的,隻有荊州牧劉表。
可諸葛亮卻沒有把《隆中對》獻給劉表,而是交給劉備,本身就說明,諸葛亮覺得比起劉表,劉備更適合做荊州之主。
至於諸葛亮不肯出山相助.....這事兒徐庶壓根不著急。
徐庶當然了解諸葛亮,知道這家夥的脾氣性格。
一個“自比管樂”的人,心裡還能沒點傲氣不成?!
而且今天你連《隆中對》都拿出來了,以後打著“不解其意”的名頭多來幾次,還不怕這家夥不出山?!
而《隆中對》嘛......這個東西好是好,比張溪和徐庶的襲取江夏要靠譜的多,但對劉備來說,同樣麵臨一個可操作性的問題。
怎麼取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