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不是說張溪不知道鴛鴦陣的具體配置,這些張溪知道,網上有的是圖片,看一眼就知道了。
甚至張溪還知道一個鴛鴦陣小隊裡,每個士兵的兵器配備以及職責。
但你知道了這些,其實沒什麼用的。
因為張溪站的位置不是什長,他要指揮的,不是手下的十個士兵。
他是行軍司馬,是軍中二把手,他需要知道的是整支軍隊的配合調度應該是什麼樣的,而不是一個什的士兵是怎麼配合的。
你總不能讓一群配備了鴛鴦陣兵器的士卒見了敵人就往上衝吧......那這和人海戰術有什麼區彆?!
可不敢憑借自己的想象就去訓練士卒,真要上了戰場,這些士卒可是會因為你的異想天開喪命的。
可現在不同了,張溪有了《兵道篇》。
雖然這本書主要講述的是戰車兵,步兵,弓箭步的協同作戰,並沒有什麼鴛鴦陣的事兒......但有些道理是相通的。
死讀書,倒背如流的那是趙括,真正知兵的人在明白理論知識的同時,還要會融會貫通。
真正讀懂了《兵道篇》,你就知道各兵種的具體作用是什麼,行軍該用什麼陣型,臨敵該用什麼陣型,什麼時候用什麼兵種組織防守,什麼時候用什麼兵種突擊,而防守時各兵種該乾什麼,擺什麼樣的陣型,進攻時又該怎麼衝擊,什麼時候需要一起衝擊,什麼時候需要輪次衝擊。
這才是真正的指揮,這才是真正的練兵。
如果隻是知道戚家軍裝備和小隊職責就能練出戚家軍來,那渾河之戰能輸了?!大明還能亡了?!
本來張飛是不同意張溪搞亂軍中的編製的
他覺得,書上的戰車兵雖然現在沒有了,但是步兵和弓箭步還是有的,照貓畫虎的訓練,總不會有錯的。
沒必要把一些完全沒見過的兵器和小隊配置引用進來,效果到底如何誰也不知道。
但是張溪覺得不放心。
這麼練雖然不會有大錯,也能練出不錯的士卒出來......但問題是,你將來要麵對的可是青州兵,虎豹騎。
張溪真不認為靠傳統的方式,能短時間內練出比青州兵和虎豹騎更強的軍隊出來。
因此嘛,張溪跟張飛商量了一下,把寇封那個小隊給要了過來。
其他的五個小隊,張飛還是按照《兵道篇》的要求訓練,而張溪呢,則是按照自己對《兵道篇》的理解,再加上鴛鴦陣的特性,自己琢磨一下訓練和指揮方式。
一個月後,互相比試一下,確定采用哪種方式訓練。
對此,張飛表示了同意。
然後張溪就開始跟寇封商量,開整。
狼筅這東西好弄,城外砍竹子就是了,隻是張溪要求狼筅必須在三米以上......真為難了軍中將士們。
越長的東西,因為力矩的關係,揮舞起來就越重。
張溪總算是明白為什麼戚大帥不要求狼筅兵有任何其他技能,隻要力氣大就行了。
至於其他的武器,張溪倒是沒有生搬硬套,畢竟這年月可搞不出火槍來。
彆說火槍了,就是藤牌都不太好搞,這年頭要找那種堅韌結實的藤條,你得再往南方找找,去交州那地方或者烏戈國找兀突骨要去。
所以張溪沒辦法,隻能安排兩個長牌兵充門麵,身後原本配置的四個長槍兵改為兩個長槍兵和兩個帶弓箭的腰刀兵。
至於後衛,則是負責策應的短刀兵,當然沒法給這些短刀兵配備火銃,張溪不得不去徐庶那邊要了三十具手弩過來,也算是一個火力補充。
徐庶表示不解,這年頭還有人要用手弩的?!
手弩可不是守城的那種床弩。床弩那玩意兒的射程賊遠,威力賊大,但太笨重,隻能用來守城。
也不是軍中常備的那種蹬弩。那東西倒也不錯,可以在弓箭射程之外給予地方殺傷,就是操作比較麻煩,要至少三個人合力操作才行。
當年孫臏埋伏龐涓,用的就是這樣的兩萬蹬弩兵,一聲令下,萬弩齊發,威力巨大。
張溪要的是手弩,就是士兵單人手持的,縮小版的蹬弩。
這東西吧,步兵嫌棄它射程不如弓箭,威力也不如弓箭,而一旦敵軍突破弓箭的射程範圍了,有用這玩意兒的功夫還不如直接拔刀準備肉搏來的方便。
這玩意兒唯一的好處就是操作簡單,不像弓兵那樣還需要專門訓練,它是個人就能用。
而手弩本來的作用,也是配備給騎兵的,而且還不是用於騎兵的正麵作戰,而是在騎兵遊擊時,方便在馬背上施放殺敵。
這年月的騎兵沒有馬鐙.....或者說的嚴謹一點,沒有雙邊馬鐙。
單邊馬鐙是有的,但那東西就是為了上馬方便用的,並不是傳統意義上那種可以保持穩定,解放雙手的雙邊馬鐙。
所以,能做到在馬上騎射的人,都是騎兵精銳中的精銳,畢竟隻是少數。
大部分做不到在馬上騎射的騎兵,就會給他們配備一些手弩,增加殺傷力。
可現在的劉備軍中,壓根就沒有騎兵......趙雲這個劉備的主騎,根本沒有足夠的馬匹來組建騎兵部隊,自然這些手弩也是放在倉庫裡吃灰。
然後就這麼便宜了張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