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 草船借箭(1 / 2)

張溪在十日內造成十萬支箭的辦法其實很簡單,就是抄襲老秦人的流水線作業而已。

當年大秦的軍械供應,就是通過這樣的方法做到了軍備齊整,讓秦軍不愁軍械之用。

一名工匠製作一支箭可能需要半天的時間,那是因為從削箭杆開始到最後箭支成型,都需要占用這個工匠的時間,效率自然不高。

但你讓五千士卒彆的啥也不乾,就專門削箭杆,恐怕一天就能削出兩三萬箭杆出來,如果再來各五千人專門製作箭頭和箭羽,再來個兩千人專門組裝.十天造十萬支箭,真的不是不可能。

就這,還是張溪考慮到士卒沒有製箭經驗,前期可能產生大量不合格箭矢,否則的話,可能五六天就能造完。

當然,這隻是理論狀態,實際如何也得試了才知道,但這總是一個說出去能讓人信服的辦法。

而且周瑜一共就隻有五萬多士卒,一下子被調走三分之一去造箭,還一造就是十天.打死周瑜都不可能同意,說不定這事兒最後也就不了了之了。

因此諸葛亮聽完了張溪的辦法後,當時臉色就不太好看。

真不怪諸葛亮,他確實不知道老秦人還有這種流水線作業的方式。

畢竟諸葛亮是人不是神,他獲取知識隻能通過書本,而漢朝的書,很少會有人去記載秦朝的軍械是怎麼製作的。

後世如果不是兵馬俑的發現,現代很多人也不知道秦朝就有流水線作業了。

可諸葛亮一聽說這個流水線作業,再加上張溪說是秦朝就有的當時就後悔了。

特麼早知道自己就不要那麼嘴快,為了裝逼非說什麼三天就夠了如果真的按照張溪的說法去做,能不能造出來十萬支箭不一定,但大概率能逼得周瑜收回造箭的要求。

畢竟,周瑜不可能讓三分之一的軍力浪費在造箭上,而張溪的辦法聽起來還真的可以在十天內造出十萬支箭到時候違令的就是周瑜,不是他諸葛亮了。

可惜,現在沒轍了,自己說的三天期限,隻能自己含淚扛了。

造箭是不行了,還是得借箭。

隻是諸葛亮也很好奇,張溪似乎一點都不著急自己能不能借來箭,他自己這會兒心裡都沒底呢。

畢竟借箭能不能成,先決條件是江上會不會有大霧。

冬天的長江,起霧是正常的事情,尤其是淩晨的那段時間,長江上幾乎每天都有霧氣籠罩。

但諸葛亮要得是大霧,那種能見度不超過十米的大霧,這樣才能降低借箭的風險。

這個諸葛亮都有點不敢保證,隻能是走一步看一步。

因此,諸葛亮也沒有藏著掖著,當下就把自己的計劃,跟張溪一起商量起來。

諸葛亮的計劃張溪自然早知道,就是利用大霧垂江,曹軍不敢輕出的緣故,用草人做兵,稻草覆蓋滿船身,靠近曹營水寨,前去“借箭”。

但這裡麵張溪還是有幾個小問題的。

當然,不是萬一曹軍用火箭這種蠢問題這年頭除了張溪用火箭嚇了一次李典外,就沒有大規模使用火箭的習慣。

而且這年頭的火箭屬於特種箭支,造價很貴的,一般都用來引火,誰會拿來射人。

張溪主要想問的是

“曹操生性多疑,大霧垂江不敢輕出”張溪想了一下,問道,“此言雖然有理,但終究隻是猜測,若曹軍真的出寨迎敵,我等豈不是束手就擒?!”

對吧,萬一曹操頭鐵,或者這會兒蔡瑁張允沒讓曹操給哢嚓了,他們也熟知水文天氣,出寨迎戰怎麼辦?!

諸葛亮卻搖頭,解釋道,“彼若真出,我等便撤回南岸.現今西北風盛行,又有大霧彌江,曹軍必不敢輕易追擊。”

“呃萬一他要真的敢追過來了呢?!”張溪有些抬杠的問道。

諸葛亮則笑著,說道,“這便是我讓江夏近半水軍跟隨的緣故。借箭,隻需小船二十隻便足以,剩餘水軍在後路埋伏,彼若追至,則殺出.雖不能獲眾,但少許箭矢總能收獲。”

張溪想了下,好像也對怪不得諸葛亮這次要了近半江夏水軍,足足六七十艘戰船呢。

隻是

“若如此,亦不得十萬之數,那周瑜真要按軍令狀行事”張溪擔心的提醒著諸葛亮。

諸葛亮點點頭,說道,“確實如此,故此,隔夜再令江夏水軍出陣,依然是以草人為兵,稻草裹覆船身,前往曹營水寨前擊鼓。彼時曹軍憂慮江上伏兵,當不會再出,隻會以弓箭退敵,則我無憂矣。”

好家夥,原來諸葛亮的借箭,不是一錘子買賣,而是一整套的計劃啊。

曹軍不出時是什麼安排,曹軍追出來時是什麼安排,諸葛亮都考慮到了完全不是羅貫中寫的那樣,就小船二十隻出發借箭。

“現在唯一所慮者.不過是江上霧氣如何,若連續兩日皆是薄霧,曹軍能窺得我等虛實,則此計亦不可用也!”諸葛亮對著張溪感歎道。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