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 鹽鐵和製度(1 / 2)

張溪覺得吧,諸葛亮在人才培養方麵,確實存在著很大的問題。

當然,問題需要分成兩麵來看待。

諸葛亮後期設立丞相府,選拔了一批青年才俊到丞相府做事,費禕,蔣琬,楊儀,張裔等人,就是這麼一步一步的熟悉政務,最後蔣琬和費禕的順利接班,也是諸葛亮大力培養的結果。

但諸葛亮治理蜀中的時候,連二十仗以上的刑罰他都要過問,這就有點太過了,會讓下麵的官員束手束腳,不敢承擔責任的。

因此,諸葛亮確實是給季漢留下了不少的上層人才,能保證國家穩定,但對於中下層的人才培養,諸葛亮有相當大的責任。

這也導致了費禕蔣琬之後,也就是一個陳祗能勉強頂上來,後期季漢確實人才斷檔的很嚴重。

現在張溪看到了諸葛亮也一塊包犁頭的鐵皮都要親自下手令,真的是有點看不下去了,因此勸說了諸葛亮。

諸葛亮嘛,對於張溪的勸說,也是苦笑一下,說道,“此非亮自專,實是不得已而為之。”

然後諸葛亮就跟張溪解釋了他這麼做的原因。

諸葛亮並不是什麼事情都抓的那麼嚴格,他真正嚴查的事情,就隻有兩件事——鹽和鐵。

漢代是鹽鐵官營的,設置有鹽官和鐵官,專門管理鹽鐵生產銷售的事情。

當然,那是盛世的時候,到了漢末,鹽鐵政策已經被破壞殆儘了。

當初桑弘羊之所以堅持鹽鐵官營,某種程度上也是中央和地方在爭奪財政的控製權,而這裡麵的地方,嚴格來說,就是世家豪強,而他們中的代表,就是那些跟桑弘羊辯論的儒生。

西漢年間都有這樣的爭論,到了東漢年間,世家勢大,可想而知鹽鐵政策會變成什麼樣。

現在又是亂世,各大諸侯和世家把持鹽鐵之利,諸葛亮要是不想辦法把這些東西收回來,還能是那個名垂千古第一相麼。

所以嘛,不是諸葛亮管的寬,這裡麵涉及到很複雜的經濟政策,以及如何加強劉備勢力,平衡世家影響力的問題。

劉備勢力雖然有了很大的發展,但就荊南四郡和一個江夏,還不足以支撐起劉備的整體發展,也無法實現《隆中對》的構想。

因此,鹽鐵的事兒,諸葛亮肯定是要抓在手裡的,不能再讓地方世家繼續把持下去了。

也好在荊南四郡的世家力量薄弱,也就是黃家在長沙等地有點勢力,這方麵諸葛亮出麵去解決,是最合適的人選。

至於為啥一塊鐵皮都要諸葛亮的批準,諸葛亮也說了,“欲以此為成例爾。”

也就是說,不是諸葛亮非要抓著這些小事不放,是為了樹立一個例子,讓手下的人知道,哪怕是一塊小小的鐵皮,也得最高負責人同意才能簽發,更何況鐵器買賣這樣的大事。

簡單來說,就是的做個樣子出來,讓後來掌管鹽鐵的官員知道該怎麼做。

但張溪還是覺得吧,諸葛亮這樣以身作則的做法,遠不如建立一個行之有效的製度來得好。

有了製度和流程,清楚權責,製定賞罰,到時候問責具體到每一級,出了問題問責到人,自然就不會出現貪汙舞弊的事情了。

諸葛亮對此就是笑笑,然後問了張溪一個問題——大漢朝的監察製度,是怎麼沒的?!

大漢朝是有監察製度的,甚至天下十三州,一開始也不是行政區域,而是監察區域,刺史這個官職,就是監察官職。

但後來吧,隨著刺史製度的腐壞,廢史立牧和黃巾起義這兩件事的疊加,朝廷允許地方私募地方武裝自保,天下十三州就從監察區域變成了行政區域,監察體係徹底崩潰。

所以啊,在亂世的時候,一個製度的建立往往很不容易,但要破壞,實在是太簡單了。

而現在正是不折不扣的亂世,比黃巾之亂那時候還要複雜混亂,中央朝廷的權威已經基本喪失了,隻剩下一個大義的名分。

現在各大諸侯都是自己做自己的,哪怕是曹操,他雖然尊奉天子,但他采用的也不是朝廷的章程製度,而是他自己的丞相府製定的,屬於他曹操自己的一套製度。

劉備現在也沒有完全穩固的地盤,勢力還不行,現在搞監察製度的效果,還不如用人治來的有效。

等到將來劉備的勢力固定下來了,再采取法治效果,會更好。

這就是諸葛亮現在的治政理念。

張溪沒辦法判斷這是對是錯,他的小腦瓜,沒辦法判斷這些理念的對錯。

但按照諸葛亮的說法,他也不是事無巨細,隻是有重點的在抓特定的工作,張溪自然也不好再勸。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