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一章 鹽(1 / 2)

寶源山的山賊數量有點多。

確實,寶源山是一坐大山,或者說是一係列山峰的統稱。

但在張溪的概念裡,山賊嘛,一個山寨撐死也就一百來人,整個寶源山上,按每個山頭上有一個山寨計算,那也就是十幾個山賊的窩點。

這麼一算,也就是千把號人而已。

可張溪萬萬沒想到,還沒到十二月呢,從山上下來投降的山賊,已經超過一千人了。

當然,有些人也不是下山投降的,是糾集了同夥,想要下山突破官兵攔路逃跑的.這樣的人,張溪是不會手軟的。

一般的山賊,怎麼可能是正規軍的對手。

正規軍手裡是有弩箭和長戈的,而山賊,甚至做不到人手一把短刀。

再加上張溪不停的讓人往山裡喊話,說隻要出山投降,就保證這些山賊的活路,不會屠殺他們反正就是攻心加圍困,導致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了下山投降。

從十二月初旬開始,有人熬不住山裡的寒冷和缺糧,陸續下山投降,一直到十二月末,張溪的營地裡,下山投降的人數,已經超過了一千人。

這下張溪坐不住了。

留守營地的士卒也就是一千五百人左右,看著一千多投降的山賊,還得花糧草供應著感覺有點虧。

因此,張溪在鄧艾的建議下,把這一千多投降山賊做了一個整理改編,分成幾個小隊,然後派人上山,找到幾個臨近營地的鹽泉,派士卒把守外圍,然後讓這些投降的山賊在裡麵煮鹽。

用鹽來換糧食。

一方麵張溪也能有點收入補貼,另一方麵,也是給山上的山賊們看看,你們下山投降後,其實並沒有什麼區彆,無非還是煮鹽,不過這次是給官府煮鹽,而不是給世家大族們煮鹽。

給世家大族煮鹽,人家不給你們任何保證不說,能換到的糧食也有限。

但如果給官府煮鹽,不僅有帳篷睡,還有士卒保護,最主要的是,給的糧食真的多。

一斤鹽能換二十斤糧食呢好吧,張溪自己都覺得自己好像有點心黑,但對於山賊們來說,這確實是一個非常大的吸引力。

這年頭的官鹽價格,是一斤鹽換五十斤糧食,但這是讓老百姓拿糧食去換鹽,不是說鹽戶也能獲得同等的糧食。

四海無閒田,農夫尤餓死的事兒,在這個亂世根本不新鮮。

山上的山賊,其實就相當於是世家養在山上的鹽戶而已,所以世家給他們的價格,是一斤鹽換十斤糧食。

這個比例,也就是將將的讓山上的山賊們能活的下去,持續給世家勞作而已。

現在張溪把價格足足提高了一倍,這對山上山賊的吸引力,那是巨大的。

而有了前一批下山投降的山賊作為榜樣,剩下的山賊,頓時心裡都開始鬆動了。

而唯一還在限製他們下山投降的關鍵問題是——他們中的很多人,並不是漢人。

先下山投降的那一千人,基本都是漢人,而且還基本都是巴東郡本來的鹽戶。

大漢是鹽鐵官營的,所以這年頭的鹽戶,是由官府供養的,每個月給與一定的供養,然後用鹽來換取糧食有些像現在的計件製打工人。

如果是在太平盛世,那麼當鹽戶,除了沒啥人生自由外,其他也挺好的。

但一旦到了亂世,糧食價格上漲,官府崩壞,沒人給鹽戶供養,同時又不給換糧食了,這些鹽戶就會第一個活不下去。

這一千多人,基本都是在劉備入川的一係列戰爭中,失去了供養,不得不為世家大族乾活的。

現在下山投降張溪,不過是換個打工對象而已,對他們來說,區彆不大,更彆說張溪給的糧食還足夠多。

但山上剩下的幾千山賊,他們並不是鹽戶,甚至大部分都不是漢人,而是賨人。

這些人對當鹽戶沒有興趣,他們更擔心的是,漢人是不是要對他們趕儘殺絕。

這些賨人,其實原本也不是巴東郡的,而是從巴西郡那邊遷移過來的。

他們屬於賨人的外圍勢力,因為跟漢人相處的時間更長,漢化的更嚴重,除了保留了自己的祖先崇拜方式外,跟漢人的差彆並不大。

隨著北方流民的湧入,益州的外來人口越來越多,進一步的壓縮了賨人的生存空間,所以有些賨人就從巴西郡跑到了巴東郡來謀生,又正好趕上寶源山的鹽泉暫時無人看管,一些賨人就占據了這些鹽泉,跟山下的漢人交換糧食和物品,要在這個地方紮根。

現在好了,漢人要收回這些鹽泉,等於是斷了他們的生路,而如果他們下山投降,山下的漢人將軍會怎麼對待他們,賨人們實在心裡沒底。

因此,賨人們的頭領,推舉了一個能說會道的賨人小夥,下山來跟張溪談條件。

賨人們的要求不高,就是能安置下他們,讓他們有一條活路就行。

反正他們的漢化程度挺高的了,能說漢話,也能種地,隻要有地方能安置他們,他們下山也不是不行。

但如果漢人將軍真不願給他們一條生路,那麼他們賨人從小生活在山裡,漢人將軍要想剿滅他們也沒那麼容易,但山上的不少鹽泉,可就不太好說了。

張溪那個鬱悶的,我就是進山剿個匪,沒遇到世家搗亂,怎麼就突然冒出一個民族問題來了呢這事兒該怎麼辦?!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