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四章 百年大計(1 / 2)

東漢時期,流行的人才聘用方式是征辟製和察舉製。

東漢是二元君主製,所以才會產生兩種入仕方式的區彆。

征辟,是地方行政長官或者中央聽說了某個人的名氣,專門下令征辟他當官。

察舉,是地方每年都要選出一些名聲好的年輕人,推薦給中央,讓中央考察後任命。

當然,不管是征辟還是察舉,被選擇的人都是可以拒絕的,這麼做不僅不會讓人覺得失禮,反而會讓人覺得是不屑於跟權貴合流,受到當世人的尊敬。

有一說一,這個觀念其實挺奇葩的。

明明是有本事的人,不想著為國家效力,也不想著造福百姓,就是端著架子顯清高.活著的意義何在?!

可這年月的人,就吃這麼一套,覺得清高的人就是讓人尊敬和羨慕。

不管怎麼說吧,征辟和察舉製的本意,都是要錄用那些在民間有才華,但是沒有入仕通道的人,給他們一個入仕做官的機會。

可隨著漢末世家豪強的力量越來越大,從中央到地方,基本都是世家掌控人事任命權,所謂的征辟和察舉,都變成了世家的一畝三分地。

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彆居.說的大多都是東漢末年這段時間的事兒。

到了董卓亂政,諸侯並起的年代,朝廷權威不存,這種情況就變得更加嚴重,世家大族們進一步的掌控人事任命權,後來曹丕繼位,為了獲取世家支持他稱帝,推出九品官人法,更是讓世家徹底掌握了人才上升通道。

至於司馬家建立的晉,本身出身就不正,後代更是各個奇葩,根本無力扭轉這一現象,導致後來了一係列內亂,最終五胡亂華,衣冠南渡。

所以說,察舉製和征辟製的弊端,現在就已經顯露的很明顯了,諸葛亮不是不知道,隻是一時間想不到比這更好的選材製度,同時也是維護劉備漢室宗親的人設,所以才會繼續沿用。

現在,張溪告訴諸葛亮,有一種製度叫科舉製,大家不看家世,公平公正的在考場上決勝負,誰的學問好,誰有某方麵的特長,都可以通過考試做官。

諸葛亮思慮了良久,很難對此做出評價。

科舉製確實是個好製度,這東西的原創,確實是李世民,還真的不是楊廣。

雖然確實是楊廣提出了“科舉”這一概念,但楊廣的關注點,其實是在“分科取士”上,他的“科舉製”的選拔對象,依然還是在山東世家或者關隴貴族的子弟,這點其實跟以前的人才選拔方式差彆不大。

而李世民是在楊廣提出的“分科取士”的基礎上,把人才選拔範圍,擴散到了寒門階層,讓寒門也享有了上升通道。

真正的“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宋朝以後的事情。

製度是好製度,但諸葛亮怎麼想,都覺得不太適合現在的這個時代。

在這個世家力量龐大的年代,你強行把世家子和寒門士子放在一起,通過考試競爭上升通道,世家能樂意?!

以前人家可是隻需要有人推薦一下就能當官的,憑啥來跟寒門子弟一起考試,寒門子弟,他配麼?!

造紙術和印刷術的本質,就是要剝奪世家們的經義注釋權和話語權,現在又來了個科舉製,要剝奪世家掌握的人事任命權.益州世家會造反的,全天下的世家也都不會再歡迎劉備,劉備在這群人嘴裡,大概率能相比桀紂了。

想明白一切後果的諸葛亮真心頭疼,這個張元長,真心不省心啊。

魚鱗圖冊的事兒,張溪已經是非常得罪這個時代的世家了,現在又來這麼一個三連套難不成元長跟天下的世家大族都有仇,非要把世家們往死裡整啊?!

本來諸葛亮還打算,在巴東郡跟張溪解釋清楚後,立刻趕回成都去的,但現在真心不敢走了。

策略都是好策略,但這應該是用一百年,甚至兩百年去做的事情,張溪不該現在一下子都拿出來的。

諸葛亮現在真心希望,張溪還是趕緊的去陪一下待產的孫尚香吧,千萬彆在他麵前添亂了。

張溪就這樣,被愁眉苦臉的諸葛亮給送出了館驛。

不過臨走前呢,張溪倒是想起楊家的事兒來了,就跟諸葛亮說了一聲,楊家有意代理巴東郡紙張製造的事兒。

諸葛亮敏銳的抓住了張溪嘴裡“代理”的詞兒,然後簡單詢問了兩句結果張溪又被諸葛亮給抓回館驛裡去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