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
諸葛亮跳過了關於如何剝離世家和無地流民關係的話題,還是回到甘蔗種植園的問題上來。
雖然諸葛亮還是覺得讓世家擁有製糖技術是一種風險,但在現在的情況下,諸葛亮也不得不承認,要讓蜀中世家心甘情願的往南中投錢糧,不給他們足夠的利益,肯定也是不行的。
但,還是不能就這麼讓世家不斷的完成原始積累,否則一旦中央對地方的掌控削弱的話,益州隨時會發生動蕩的。
張溪也看出諸葛亮終究還是不放心,擔心世家因此坐大,不得不拉著諸葛亮,來到自己的秘密試驗場。
張溪既然想到了要讓南中種植甘蔗,獲取蔗糖利益,就不可能不對蔗糖的產業做研究的。
這年頭甘蔗,不是後世那種經過專門培育的甘蔗,很多都是野生甘蔗,含糖量其實並不高,隻是因為這個時代獲取糖的途徑有限,所以才會被貴族們追捧。
張溪曾經嘗試榨取蔗糖,但得到的,隻是一些灰黑色的糖塊,甜度也不大,甚至還有些微微的苦澀味。
這大概就是後世稱之為“灰糖”的東西吧。
這種製糖技術,張溪打算直接教給來南中墾殖甘蔗園的世家們,因為即使你不教,人家自己摸索一下也就會了。
無非就是架鍋燒熱,去除水分,炒製時注意不要讓糖漿變焦而已。
張溪真正要掌控的,是給灰糖脫色,去處雜質,製造出白糖的技術。
這種技術,相傳在唐初時出現,到明朝是成熟,還記載在了黑科技大全《天工開物》裡麵。
什麼“黃泥淋水法”,“炭化製糖法”,“草木灰製糖法”,張溪上輩子但凡聽說過的方法,在這個小實驗場裡,挨個都進行了試驗。
但效果很一般。
實話實說,真的做不到後世的工業糖水準,後世的工業糖真的是潔白如雪,但張溪利用現有工具和技術弄出來的白糖,即使是最白的那一批,白色中也帶著一點微黃色。
張溪不知道是不是自己記憶中的工藝技術有問題,或者是自己的試驗還不完整但思路就是這個思路,還可以不斷的讓工匠們改進和嘗試。
諸葛亮在看過張溪做出來的灰糖和“白糖”,品嘗過兩者的甜度和口感的區彆後,頓時明白了張溪的用意。
可以把一般熬製灰糖的技法交給世家們,但賣相更好,甜味更好,看著更高端的“白糖”製作工藝,咱們自己留著。
隻要劉備集團始終掌握著白糖製作工藝,世家的灰糖銷路,就完全在劉備集團的控製之內。
如果世家們聽話,那劉備集團的白糖就隻是一種走更高端路線的奢侈品,產量也會有所控製,不會跟世家們的灰糖去競爭,大家各有各的銷路,一起賺錢而已。
但如果世家們不聽話,那麼劉備集團的白糖就能成為擠壓世家們灰糖銷路的利器。
這中間,諸葛亮仔細的詢問了張溪,搞清楚了從灰糖到白糖的轉換率,頓時有了信心。
確實,從灰糖到白糖,會損失掉一部分灰糖的糖水溶液,但這個損失是在可以接受範圍之內的,甚至把白糖的價格定在灰糖的兩倍以上,吃虧的都會是世家。
有了殺手鐧在手,諸葛亮倒是不擔心世家借此坐大,甚至諸葛亮腦子裡已經有了一個計劃雛形,如何在必要的時刻,利用白糖的價格優勢,來壓榨世家,從世家手裡搶錢。
心裡有底了的諸葛亮,對張溪的想法再沒有什麼顧慮了,也讚同了張溪發展南中,把南中地區打造成為甘蔗生產基地的想法。
但張溪倒是還是其他的想法
在南中種植甘蔗,隻是吸引益州世家願意往南中投錢投糧,穩定南中,同時創造收益的手段而已。
真正要徹底穩定南中,不能隻靠這一個途徑,還得從外部再找到一個合適的突破口,來穩定南中的糧價才行。
不然那幫世家真要甩鍋砸碗的話,南中會因為缺糧,第一個騷亂的。
因此,張溪盯上了交州的士燮。
說真的,其實南中並不是種植甘蔗最好的地方,最好的地方是交州西南部但那是士燮的地盤,而士燮又被孫權當成後花園。
但張溪覺得吧,交州這個地方,士家人簡直是在浪費土地和人力。
士家人占據交州,卻基本是隻掌控著交州的東北部區域,那裡是大片的平原,糧食產量較高,人口也相對集中,在這個時代,掌控這樣的區域是一方諸侯必然的選擇。
而交州的西南部呢,山地比較多,不太適合種植水稻,因此士燮根本不重視,他甚至讓那些山地被夷人占據後也不管不顧。
張溪看著心疼啊那可是大漢的領土,給誰也不能給那些不服王化的蠻夷占據啊,再者說,誰說那地方沒有價值的,那些地方可是最好的甘蔗種植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