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
大致的方案已經製定了,諸葛亮和張溪就開始各忙各的。
諸葛亮南下的任務是主持銅礦資源分配,而張溪則是庲降都督,主要任務是治理地方。
兩個人的任務其實不同,一開始湊在一起嘀咕是為了商量怎麼辦,現在有了方案,肯定得各忙各的。
時間來到六月,南中的氣候慢慢的變的炎熱了起來,而即使如此炎熱的南中地區,依然沒有擋住荊州和益州世家們,派遣自己家中的家老,甚至是家主親臨味縣,跟諸葛亮商談南中礦區劃分的問題。
諸葛亮這段時間忙的,就跟後世的二道販子似的,不僅經常跟這些世家代表們接觸商談,同時還打算借用了張溪的庲降都督府,開了一場所謂的“招商引資會議”。
這又是張溪提議的。
當然,就是同一個概念,名字可不敢叫什麼“招商”,畢竟這年頭,商賈可是賤業,高貴的世家可不會做這種事兒。
南中的礦產分布,雖然這些世家們都有自己的渠道來獲取信息,但有些大世家可能獲得的信息更多一些,小世家能獲取的信息更少一些。
為了防止一些大世家利用信息差搞串聯或者是擠兌小世家和荊州世家們,張溪建議諸葛亮,索性召開一個會議,把南中的礦產信息做一個總體的介紹,省的有些人因為信息資源不足而吃虧。
諸葛亮覺得這主意不錯,這段時間一直在忙著這個事兒。
而張溪嘛,到了六月份了,南中補種的小麥要收割了,張溪這段時間一直在興古郡呆著,視察農業收獲效果。
南中因為戰亂的原因,一直到三月下旬才開始補種第一批小麥,時間上已經晚了,張溪也不確定,今年的南中小麥收成能有多少。
其他地方倒是還好,各地方主官們會監督收獲,但在興古郡這個新成立的州郡,張溪實在放心不下。
這地方可是遷移了十幾萬的夷人,這些夷人中有耕種經驗的人絕對不超過十分之一。
沒有耕種經驗也就算了,耕種節氣還沒有跟上,這要是因為夷人沒種好導致缺糧,那今年南中的糧食缺口就更大了,也不利於以後安撫這些夷人,把他們綁在平原土地上。
因此,這段時間張溪一直在興古郡的祝融部呆著,負責監督地方秋收工作。
張溪和諸葛亮兩人,各有各的忙碌,而且這一忙起來,就是近兩個月沒有見麵。
等到八月,張溪忙完了興古郡小麥收割和水稻耕種的事情後,回到味縣,諸葛亮也初步完成了礦產分配的工作。
按照張溪的建議,這次分配礦產資源,隻對東川銅礦區進行了劃分,劉備集團包括元從派在內,占據了銅礦區六成的份額,剩下的四成份額分給了荊州和益州的世家。
張溪對此非常的驚訝夠可以的啊,諸葛亮居然談下來六成份額給劉備?!
原本張溪還以為,雙方能五五分成已經很不錯了。
其實諸葛亮也是這麼想的,甚至劉備給的底線還是自己占據四成就夠了但這些世家們,到底缺乏一些膽量,也沒想太過於得罪劉備。
再一個,這些世家們在味縣呆了兩個月,聽了諸葛亮的“招商會”介紹,又派人實地考察過後,才發現,東川的銅礦存儲量,遠遠大於他們的預期。
經過再三核算,這些世家們覺得就自己手頭的錢糧人口,加起來能吃下四成的份額,已經是相當的不容易了。
再加上東川的大部分銅礦區,以現在的技術條件不那麼好開采,有一定危險係數,世家們也不願意太過於冒險投錢,因此把目光都放在了那些比較好開采的露天或者淺層銅礦上。
綜合起來考慮後,得出了這麼一個結果。
至於張溪建議的拍賣嘛其實效果不算太差,但也不算太好。
一開始的時候,世家們聽說了“拍賣”這種新鮮的方式後,確實彼此之間產生了不小的矛盾,尤其是荊州派和益州派之間,雙方都在較勁。
但很快,兩派之間在有識之士的帶領下,達成了一定程度的和解。
畢竟,能代表一個世家來味縣處理銅礦事宜的人,就沒有一個不是家族中的精英,腦子絕對好使。
再加上有人前後串聯,很快的就達成了一致。
倒不是聯合起來針對諸葛亮,他們還沒有這個膽子,另外也不相信其他勢力的代表會這麼容易的互相信任,互相合作。
所以,這些世家都是按照各自的利益導向,組成了小團體而已。
比如南中本地派,就在李家和孟家的主導下,結成了小團體,大家先聯合吃下一部分礦產份額,回頭自己再內部消化。
同樣的,東州派和蜀中派也同樣是這麼做的,甚至荊州派在看到益州人這麼搞之後,也不得不有樣學樣,在蒯家和黃家的帶領下,組成小團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