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那段時間,張合守城的戰績還行,野戰的戰績是真的沒法看比如在宕渠,就讓張飛摁在地上摩擦,最後不得不爬山逃跑。
所以兩人一交戰,反倒是張溪的防守組織做的遊刃有餘,而張合雖然指揮進攻也沒有什麼紕漏,但總讓張合覺得不甚滿意,感覺差一口氣的樣子,始終不能突破敵軍的防線。
慢慢的,張溪也漸漸的習慣了張合的進攻,看著張合指揮士卒發動攻勢,一陣攻勢無果後慢慢退回,立刻組織第二波張溪頓時明白,張合的山地戰經驗有,但並不充分。
在山地裡作戰跟平原上是不同的。
山路不平,士卒在進攻和回撤的時候會比在平原上更加消耗體力,所以要進攻,就必須一鼓作氣,進攻不能停歇。但一旦停歇後撤後,是不能馬上組織第二波的進攻,必須進行一定程度的休整。
不然的話,就會跟現在的曹軍一樣,除了第一波攻勢比較凶猛外,接下來的幾次攻勢,戰鬥效果一次比一次差,到最後,連後撤都顯得陣型有些淩亂了。
張合不是沒有山地戰的經驗,他也知道山地作戰,進攻不能停歇,必須一鼓作氣,但一旦回撤後,張合卻又不給士卒充分的調整休息時間,逼著士卒立刻發動第二次進攻這樣的進攻效率其實並不高。
這大概就是這些年張合在山地戰野戰戰績不佳的原因吧
而這個原因,張溪顯然也不會那麼好心的告訴張合,甚至張溪也在等,等曹軍進攻越來越乏力,軍心士氣下降的那一瞬間。
等到曹軍再次進攻乏力後撤的時候,張溪立刻投入了手裡的兩千人預備隊,突然指揮士卒全線反攻,以波浪形的攻擊頻率,對曹軍發動反攻。
張溪要讓張合好好看看,到底什麼樣的進攻,才是符合山地戰特征的進攻。
第一波進攻陣型前推後,第二波進攻必須馬上跟上,接著立刻要準備第三波進攻陣型。
等三波進攻陣型前推結束後,如果依然無法突破敵軍陣線,就必須就地組織防禦,做出休整,不能再輕易發動下一次進攻,更不能退下來再做休整。
麵對張溪的反擊,張合顯得有些無所適從。
第一波進攻,張合指揮士卒輕鬆攔下了,但第二波加強進攻到來後,張合的前軍出現了陣線動搖。
張合見狀,立刻按照常規應對,從中軍指揮調度一部分士卒,前往前軍支援但還沒等中軍支援士卒組織好,張溪的第三波進攻隊伍就已經殺到了。
連續三次攻擊,讓張合的前軍頹勢明顯,不停的後退,最終導致曹軍陣型不停的壓縮,眼看著就要前軍崩潰了,張合一咬牙,親自帶領組織好的中軍隊伍殺到前軍,依靠個人武勇提升全軍士氣,這才勉強的穩住了陣線。
穩住陣線後,張合也不想就這麼一直被動挨打,試圖組織士卒進行反攻,卻又發現,敵軍已經從進攻就地轉入了防禦,張合的反攻並不能在第一時間推動敵軍陣線。
幾次這樣的境遇後,張合終於明白,自己想要在山地戰上擊潰這股敵軍,好像不太可能。
心思直轉之下,張合也開始做出了調整。
不再一味的強調進攻,爭取一口氣吃掉對方從目力和斥候報告來說,對麵的敵軍就這麼點人,自己兵力完全占據上風,沒必要著急的一口氣吃掉對方。
自己的兵力多,損失個幾千人並不會對整個戰局有太大的影響,但敵軍隻有那麼五六千人,傷亡個兩千人就會出現潰散效應,沒必要去爭一時的勝負。
咱們就拚消耗,反正我損失的起,而你就這麼點人,敢跟我拚損失麼?!
行軍作戰就是這樣,大多數情況下不存在什麼奇謀妙計,隻要是適合戰場情況,能讓自己占據戰場主動的,哪怕是笨辦法,也是可以采用的。
而張合采用這種笨招,就跟你拚消耗張溪一下子就難受了起來。
確實如張合所預料的那樣,張溪隻有七千士卒,是消耗不起的。
也許一開始,可以依靠不停的勝利短暫的提升士卒士氣,但時間長了以後,隨著傷亡的上升,又看不到破敵的希望,那麼軍心士氣肯定會不停的下降,最後在損失過大後,士卒肯定會崩潰的。
因此,當張合也開始采取守勢,就是跟你拚消耗之後,張溪反而開始難受,思索該怎麼去破敵。
是繼續加大攻勢,爭取攻破張合的前軍,威脅張合中軍,從而逼迫張合退兵?!
還是見好就收,堅持到天黑,趁著夜色降臨後跟張合軍拉開距離,第二天且戰且退,退回街亭堅守?!
現在張溪相當的猶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