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
關羽每天定時,不管風霜雨雪的來到曹軍營寨前搦戰,而張遼直接裝聾作啞的裝看不見南陽戰場,繼續在僵持中。
而五丈原十天時間已經到了,該到了張溪領軍和郭淮一較高下,決定到底誰穿女裝的時候了。
這十天的時間裡,雙方其實都是集思廣益,商量破敵致勝的辦法。
張溪這邊,有諸葛亮,張飛,陳到三人幫忙參謀,而郭淮那邊,也是文欽和毋丘儉一起出謀劃策。
但,有一說一,千人層級的兩軍對陣,能用到的奇謀或者變化其實並不多,到最後,拚的也是主將的臨陣應變而已。
張溪這邊出的一千人,是張飛提供的一千鴛鴦陣士卒,隻不過不再是原始版的那種,而是張飛改良過的,取消了狼筅兵,增加了長槍兵和苗刀兵比例的鴛鴦陣士卒。
而郭淮那邊,也是用的最精銳的曹魏中央禁軍士卒,其中半數都是早年的青州兵出身的士卒。
雙方就在五丈原坡頂附近列陣,準備迎敵。
郭淮方麵,擺出的是鋒矢陣的陣型,前軍是文欽指揮的五百士卒,身後就是郭淮指揮的三百中軍,而毋丘儉則率領兩百士卒在戰場遊弋,隨機尋找敵軍陣型破綻切入。
張溪方麵,擺出的是常規的箭矢陣,前軍三百人是陳式率領的先鋒軍,左翼是馮習軍三百人,右翼是張南軍三百人,張溪隻領一百人為中軍。
雙方不約而同的都采取了進攻陣型畢竟隻是千人級彆的軍陣指揮,如果一上來就擺圓陣防禦,那你一開始的氣勢就輸了,軍心士氣也會因此受到影響的。
陣型就是這樣的陣型,以攻對攻,但具體作戰過程中,會有什麼變化,這個暫時還不清楚,隻能是臨機決斷。
兩軍列陣完畢,稍作等待之後,張溪就主動向郭淮軍發動了進攻。
這是早先商議的時候,諸葛亮給張溪的建議——搶先手進攻。
有時候戰場上的局勢,其實跟圍棋多少有些相似的地方的先手方是占有一定的優勢的。
進攻先手方可以有效的提振軍中士卒的士氣,同時也可以把戰場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的手裡,敵軍一旦出現應對,可以根據敵軍的變化而做出調整。
後手方則會從一開始就進入被動防禦,被對手打亂自己的臨陣布置,甚至可能被迫改變預定戰術,從而造成指揮上的應對失誤。
張溪的這一手先攻,而且是三線壓上的進攻,確實給郭淮造成了不小的壓力。
可郭淮到底也是名將,他的作戰經驗,其實比張溪還要更加豐富一些畢竟是在涼州那個混亂的地方打出來的名聲,那是絕對不存在摻假成分的。
雖然喪失了先手優勢,但郭淮臨敵經驗豐富,再加上也不是沒有想過處在下風的可能性,因此在應對上,倒也不算失誤。
麵對張溪的三線壓上,郭淮第一時間讓文欽領兵迎敵,同時讓自己的中軍士卒快速推進接應,緊接著,就是讓遊弋的毋丘儉開始行動,繞過張溪的三線進攻陣型,直撲張溪的中軍本陣。
郭淮沒指望毋丘儉這麼一繞就能直接進攻到張溪的本陣,這根本不現實。
郭淮的目的,就是引誘張溪進攻三線的部隊一部分回防,這樣就能在張溪的進攻陣線上找到缺口,再讓文欽從這個缺口上攻入,製造張溪進攻陣型的混亂,自己再從中路進軍,爭取一擊擊潰張溪的進攻陣型。
張溪當然也看到了毋丘儉的遊弋,稍微一思考,大概也明白了郭淮的用意暫時還不需要做出改變。
首先,毋丘儉領兵遊弋,要繞過戰場邊緣,本身需要一定的時間。
其次,毋丘儉繞行的左翼是馮習在指揮,馮習軍中有三百人,根本不需要立刻回防,隻需要分出一百人遲滯毋丘儉的行軍速度就可以了,剩下的士卒,依然可以按照原計劃,對郭淮的大軍進行三線包夾圍攻。
最後,張溪手裡也有一百中軍,全都是配備了長槍和苗刀的精銳士卒,毋丘儉就算真的攻過來了,也不見得是誰贏。
因此,張溪隻是讓左翼的馮習分兵遲滯毋丘儉的遊弋部隊,剩下的根本沒有做任何調動,繼續保持著陣型,對郭淮的鋒矢陣前軍發動進攻包圍。
張溪的想法是,趁著現在的兵力總數占優,先擊潰文欽的五百前軍,這樣就能建立起來足夠的兵力優勢,到了那個時候,郭淮自身難保的話,毋丘儉的遊弋也就失去了意義。
郭淮看到了張溪的應對,也是眉頭緊皺。
張溪隻是下令左翼的馮習分出一百士卒去遲滯毋丘儉的遊弋,這點兵力分散,還不足以讓文欽領兵撕開缺口。
相反,張溪軍的士卒,中路的陳式一直在纏住文欽,而左右兩路,馮習,張南也是在左右包抄,試圖截斷自己中軍和前軍文欽的聯係一旦讓他們成功的話,文欽就非常的危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