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淮思考了一會兒後,還是下令讓中軍儘可能的向前靠攏,接應文欽部,然後讓文欽利用局部優勢兵力,從中路打開缺口。
畢竟,文欽有五百人,而他正麵的陳式,隻有三百人雖然在正麵戰場上總兵力魏軍處於劣勢,但是在前軍局部上,文欽的兵力是占優的。
再加上文欽雖然年輕,但武藝不凡,而陳式陳式從來不是一個以武勇著稱的將領,他跟高翔一樣,都是那種指揮作戰類型的將軍,武藝隻能說是一般。
所以郭淮認為,在這種小規模的戰場上,先鋒將軍武藝的高低,還是能起到一定的決定性因素的。
文欽自然也非常喜歡這樣的命令,這簡直是為自己量身打造,讓自己揚名立萬的機會。
文欽得到郭淮向中軍突擊的軍令後,立刻催馬領軍,親自突前,向陳式的前軍發動了突擊。
隻要能突破了陳式的三百士卒,那就不用回頭了,直奔張溪的中軍大營。
到了那個時候,張溪的中軍正麵有文欽突入,側翼有毋丘儉迂回,就憑手中的一百士卒,根本攔不住的。
文欽想的很好,但他在終究不是他那個還沒出生的兒子那才是人形高達,文欽並不是。
再說了,張溪在戰前有諸葛亮,張飛,陳到三人的突擊培訓,這三個人的含金量,每一個都不比郭淮差,郭淮的這些應對,怎麼可能考慮不到。
這個時候,張溪其實是有兩個選擇的。
一個,是讓左右兩翼的張南和馮習放棄包抄截斷文欽部,向陳式的前軍考慮,增加前軍的厚度,阻攔文欽突破。
另一個,則是不管文欽,相信陳式能攔住文欽,繼續讓張南和馮習包抄,切斷文欽後路後,兩麵夾擊文欽部。
張溪稍微琢磨了一下,腦子裡的固有印象,開始發揮作用了。
是的,張溪承認,陳式的能力,確實比《三國演義》裡描述的要強的多,但他的對麵,畢竟是文欽啊。
那個掀起淮南三叛其中一叛,逼得司馬師帶病親征,最後死在軍中的那個文欽。
雖然現在的文欽年輕了一些,用兵應該不會那麼老辣但總比陳式要強吧?!
張溪的腦海裡,不由自主的就浮現出了一個文欽大於陳式的算式,然後幾乎是下意識的就下令,讓馮習,張南放棄左右包抄,向陳式靠攏,阻擋文欽的突擊。
陳式那叫一個莫名其妙這個文欽確實很厲害,但咱也不虛他的啊!!!
將軍個人武勇,確實可以在這種小規模的戰場上發揮一定的作用,陳式也許確實很難攔住文欽領兵來回突擊,但他能突擊穿插,跟他能不能帶兵殺穿自己的軍陣,那是兩回事。
陳式也許無法保證能完全攔住文欽的突擊,但陳式可以保證,就算文欽能突出他的軍陣,那跟在文欽身邊的士卒,也不會超過五十人。
就這麼點兵力,就算去衝擊張溪的中軍,那也是去送死的。
所以陳式是真的不覺得自己需要幫助可現在左右兩軍已經開始向自己收攏了,陳式就算想提出異議,也已經沒有時間了。
再說了,加強中央的厚度,某種程度上也能算是稍微謹慎一點的應對,並不是影響全軍大局的應對,而且能保證中路不被突破,也不算錯。
因此,陳式也隻能接受,然後在馮習和張南的幫助下,重新把文欽的突擊給壓製了回去。
現在中路,文欽以四百餘人麵對陳式,馮習,張南三線的七百餘人的圍攻,已經沒有了可以來回穿插突擊的空間,也沒有這個能力了。
現在的文欽,能堅守住前軍不崩潰,已經是儘了他最大的努力了。
而毋丘儉的迂回軍隊,現在依然還在努力擺脫馮習派出的百人士卒的阻攔,一時間無法對張溪的本陣發起突襲。
這個時候,就得看郭淮的應對了。
此時的郭淮,卻是看著戰況,麵無表情。
不是郭淮無能為力,而是郭淮在等,等一個合適的時機。
而這個時機,並不需要讓郭淮等太久,就會出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