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是策略有點冒險而已,又不是策略出了什麼問題小心應對就是了。
思考完畢後的張溪,親自來到前線,找到高翔,同時接過了前軍的指揮權。
倒不是對高翔的指揮有什麼不滿意的地方,隻是二十裡路的距離,哪怕馮習拚儘全力,也不可能一直拖住張合的行軍的速度的。
張合早晚會到的,差彆隻在於是兩個時辰後到,還是三個時辰後到。
因此,張溪沒有多少時間來跟王昶磨下去,既然決定要打,那就必須儘快擊潰王昶率領的這支後軍。
高翔的指揮也說不上錯,麵對圓陣防禦,就是要全方位的給與敵軍壓力,讓敵軍在壓力之下無法互相聯結,這樣才有突入敵陣,分割包圍敵軍的可能破圓陣,基本都是這麼做的。
但,現在的問題是,張溪沒有那麼多的時間,也沒有那麼多的軍隊隻能冒個險了。
接過指揮權之後的張溪,下令全軍暫時回撤休整,同時派出使者去聯絡柳隱所部。
麵對圓陣的防禦,除了高翔采用的這種比較常規的破陣辦法外,其實還有一種破解辦法隻是這種破解辦法,不僅要求己方的士卒素質極高,也要求對方的士卒組織度不夠。
那就是集中一點進攻,吸引圓陣內敵軍士卒的重點防禦後,選擇在其他防禦薄弱區域,以偏師尖刀突入,分割圓陣。
這麼做,不僅要求己方士卒的進攻要給敵軍無法阻擋的壓力,這樣才能讓敵軍士卒集中起來重點防禦,同時還得寄希望於敵軍的組織度不夠,兵力調配不順暢,彼此配合不協調,從而在其他位置露出空檔和破綻。
這種方式,其實並不是適合在現在的戰場上。
如今的漢魏兩軍,戰力不足,組織度不夠的,始終都是漢軍,而不是魏軍大魏禁軍的含金量,在這個時候,還是比較充足的,不論是個人素質還是組織度,都不是普通郡兵組成的漢軍可以比擬的。
但張溪還是選擇了這種戰法,先讓士兵回撤休整,重新組織起進攻鋒矢陣型,然後派人通知柳隱,讓他自主選擇切入敵陣的時機。
真不是張溪沒有辦法了要賭一把,而是張溪算準了,有一個時刻,哪怕是組織度極高的大魏禁軍,也會不由自主的露出破綻。
那就是——夾擊突圍的時候。
張溪就不信了,當張合出現在自己身後的時候,王昶還能忍住突圍的誘惑,繼續在原地擺出圓陣據守。
如果是這樣的話,張溪真敢回身先打張合,畢竟張合撐死了也隻能派出兩千人出來接應。
隻要王昶有心突圍,那他就必須配合張合進行前後夾擊,到了那個時候,王昶肯定無法在讓圓陣繼續保持下去,一定會露出破綻的。
而如今張溪要做的,就是儘可能的給王昶足夠的壓力,不讓王昶能輕鬆的完成陣型轉換,領兵突圍。
因此,重新組織進攻,重點給王昶施壓,就是如今張溪的第一選擇。
重新調整過後,張溪指揮著漢軍繼續發動進攻,這次選擇了重點突破的方式。
而此時的王昶,顯然還沒有意識到張溪到底打算做什麼,隻是覺得,這次蜀軍的進攻,打的還不如之前。
王昶敢擺下圓陣防禦,一方麵,是相信禁軍的組織度和戰鬥力,另一方麵也是沒得選不擺圓陣,跟蜀軍對攻的話,能不能勝是一回事,縱使能勝,自己的後軍還能剩下多少可戰之士可就是另一回事了。
打仗,沒有不死人的,王昶能做的,就是儘量的降低己方的傷亡率。
因此,王昶選擇擺下圓陣。
圓陣的優點,是在各部軍卒之間可以互相呼應,互相配合,儘量在局部製造出多對少的局麵,這樣防守起來,就會輕鬆很多,傷亡率也會降低很多。
如果蜀軍繼續跟之前那樣,用兵力包圍住自己,四麵進攻的話,那自己就得分心指揮,保證各處不被人突破,需要協調指揮的地方可就太多了。
現在還能繼續堅持,但如果蜀軍再多個一萬人,那事情就不好說了。
可如今,蜀軍突然後撤,重新組織起了進攻陣型,不再選擇全麵進攻的策略,而是采用重點突破的策略這玩意兒,真的能有用?!
反正王昶是感覺,真不如一開始的進攻那樣有效果。
畢竟,現在王昶隻需要盯著一個方向重點防守,調配兵力就可以了,不像之前那樣,需要縱觀全局來應對,心裡上的壓力,要小很多。
傳聞中的蜀軍名將張溪就這個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