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四章 考題(2 / 2)

在上奏劉備同意後,張溪急調李球,趙累,州泰,張翼,句扶,蔣琬,陳祗等人到長安來幫忙,同時又任命柳伸為右扶風郡太守,胡奮為左馮翊郡太守,把雍州的行政框架給搭建出來。

等到這些人到位後,張溪的事情才算稍微少了一些,但依舊少的有限。

底層官吏缺失,一州事務全都壓在了這麼幾個人身上,這幫人忙死都不可能全都乾完。

雍州政務暫時性的陷入了停滯,回家百姓的安置工作進展極其不順利,今年的耕種肯定是完蛋了鬨得張溪一天跑三趟馬謖那邊,詢問他到底什麼時候能把這個考試弄完,好讓官吏下放的地方。

你要是再磨蹭,以關中的氣候條件,連過冬的準備都來不及做了,到時候必然會殃及百姓的。

馬謖也沒辦法啊,時間是天子定死了的,而選拔考試的題目,到目前為止,劉備隻給出了一個基調,就是要以實務為主,畢竟這些官吏都是要儘快到地方進行治理的,沒有實務能力可不行。

但這麼一搞的話,秦宓那邊就犯難了考試題目到底以什麼為好呢?!

這時候張溪出了一個主意,就以“如何治理關中”為題算了。

秦宓被張溪這話給氣的,直翻白眼!!!

虧你張元長還好意思說自己的治學之書是《禮記》你聽聽你說的話,它合“禮”麼?!

建議是好建議,但如果他秦宓真的用“如何治理關中”當考題,那等著他的就不是青史留名,而是貽笑大方了。

這題目取的,太沒文化了。

這年月,其實還沒有徹底形成四書五經的說法,主流的儒家經典,不過是《論語》,《禮記》,《尚書》這幾本。

《中庸》是脫胎於禮記裡的,這時代還沒人把《中庸》從《禮記》裡單獨剝離出來,而《大學》雖然相傳是春秋時期曾子所做,但實際上應該是秦漢時期的儒者假名而寫,這時候的影響力有限,流傳不廣,根本不為人知。

至於《尚書》這裡說的是古文《尚書》,就是晁錯奉命向伏生求教的《尚書》,也不是後世的今文《尚書》,今文《尚書》這玩意兒,據考證,其實是王朗的兒子王肅托名所寫,而這個時候,王肅還在家讀書呢。

因此,秦宓要想出題,就必須從《論語》,《禮記》,《尚書》中尋找題目。

本來也不是什麼難事兒,這些典籍裡,不管是做人還是做事的道理都有,找出一篇作為實務考題,也不算什麼難事兒。

但問題是,這個時代對於經典的解讀也不像後世明清時期那樣,各種集注滿天飛,大街上都能隨便買到,從古人到當朝權貴的解讀都有。

這年代,就是秦宓的《論語》的解讀,都未必會讓中原其他世家的人感到滿意。

這要是自己出的考題讓其他地方的世家認為不對,甚至由此嘲笑那秦宓的天下大儒夢想,還能實現麼?!

因此啊,為了防止自己貽笑大方,同時也為了更好的出題考察應試學子的能力,秦宓早就在三月份的時候,派人前往北海鄭家,求取鄭玄做注的《禮記》,《論語》,《尚書》本篇,以作參考。

天下人就是反對他秦宓對經典的理解,也不會有人去質疑鄭玄對經典的理解吧?!

這從長安到北海,路途遙遠,中間還要經過曹魏的領地就算這種事兒曹魏官方不一定會管吧,但總是要時間的,到現在秦宓還沒有得到鄭家的回複,實在不敢輕易出題啊。

秦宓這邊一天出不來題目,這個考試就一天無法進行,馬謖自然沒有任何辦法。

而馬謖這邊沒辦法,張溪就隻能坐等抓瞎,然後被柳隱給勸了回去有這個功夫一天找馬侍郎三趟,還不如在府衙呆著,多看幾篇文書來的實際一些。

張溪對此能說啥能說老子就是看文書看的頭暈,借故出來偷懶摸魚的麼?!

麵子還要不要了!!!

沒辦法,隻好跟著柳隱回去,繼續在書山牘海裡煎熬著。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