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五章 公平(1 / 2)

大漢章武三年五月二十日,天子劉備在長安設題取士。

因為這次取士本身就是個四不像的奇葩,因此在考試規模和考試題目上,也相當的隨性,根本不成體係。

比如秦宓就認為,既然要以考試取士,第一步,必須要確認應試士子都是熟讀典籍的人,如果連典籍都讀不懂就來參加考試,最後要是還當官了,那簡直就是笑話。

雖然說這次的每個應試士子都有地方名士或者是官員推薦,但這年頭,舉秀才不知書的情況又不是沒有發生過。

所以,秦宓以為,考試的第一場,必須考“明經”,也就是必須要考驗士子們對經典的熟悉程度,如果連經典都默寫不出來,或者是對聖人的話理解出現偏差,斷章取義,這種人怎麼可能當官治理好地方?!

這也是為什麼秦宓一定要等到從北海鄭家那邊借來鄭玄做注的儒家典籍後再開始考試的原因——你得有個權威的答案才行。

而黃權卻表示,光會背誦經典,死讀書,又怎麼可以治理好一方呢?!

為官者,不知計量,不懂農時,不曉民心,一昧依靠經典治國,不過是誇誇其談之輩,也不見得能堪大用。

因此,必須還要考實務,讓應試學子們對地方理政提出自己的看法。

這就屬於是實務策了,有點策論的意思。

然後張溪插嘴,說光有這些也不夠,彆忘了現在還是亂世,天下三分,選拔官吏至少要有擔當,有軍略,尤其在關中這地方當官,多少也算個前線,如果遇到敵軍進攻就不戰而逃,那還不如不要。

是的,張溪可不想再選出一堆類似郝普,廖立這樣的官員。

這些人才能出眾,治理地方也沒有任何問題,但遇到戰事膽怯無擔當的行為,也實在是讓人無奈。

這樣的人,地方治理的再好,也不過是給敵人做嫁衣而已,連一戰的勇氣都沒有,還談什麼保境安民?!

這三人湊在一起,討論了半天,最後龐統實在是聽不下去了。

因為龐統覺得吧,這三人說的都有道理,在這個特殊的時期,要擔任一地主官,上麵的三個方麵,都是必備條件。

那就索性分成三道題,一起考不就好了?!

作為一名士子,而且是想要為政一方的士子,如果連上麵三點都做不到,怎麼還有臉來應試求官?!

龐統這話一說,張溪三人也不討論了,三個人同時無語的看向了龐統。

你龐士元是有底氣說這個話,畢竟你是真的能做到既通經典,又懂實務,同時還能出謀劃策,領軍征戰但問題是,天下能有幾個龐士元?!

真要是一起考,你選拔的到底是縣令,州郡佐吏,還是“臥龍”,“鳳雛”?!

而且實話實說,就算是那些所謂的天下名士,又有幾人能做到我們討論的這三點的,而能做到這些事情的人,又有哪個不是國之柱石,早早被人征辟入仕了?!

不是所有人都跟你龐士元一樣,是個天才的。

再一個,從一場考試變成連考三場,咱們也沒有那個精力和時間啊。

馬幼常為了準備這次考試,已經是好幾天沒有合眼了,好不容易才把這個框架搭起來,你這麼一說,等於是把一場考試分成三場考試去做馬幼常能跟你拚命的你知道不?!

可龐統聽完了三人的抱怨後,也是一臉鄙視的看著三人說你們笨,你們還偏偏自己不承認。

我什麼時候說要連考三場了?!

我說的是,一場考試,但出三個題目,三個題目一起考,根據應試學子們的學識,事務,軍略三方麵綜合考慮後取士。

三個方麵,隻要有兩個方麵得到中上的評價,就可以授官。

簡單來說,就是看卷麵綜合分評估。

這個方案一提出來,秦宓,黃權都是恍然大悟,而張溪.張溪默默不語。

其實吧,張溪心裡多少是有些不太同意的這種選官模式,主觀性的東西太大了,不太能做到公平公正。

但回頭一想,除非出現非常量化的評判標準,否則在這個時代的任何考試,主觀性始終是重要評判因素,是無法回避的。

張溪能做的,就隻能是儘可能的增加客觀性的因素,比如.糊名謄抄製。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