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龐統還是不滿意,看看現場某個黑廝不在,大膽的問道,“大將軍年事已高,又身有舊疾,倘若有個萬一”
這話問的,要是張飛在場,非跟龐統急眼不可。
諸葛亮也是沒想到,龐統居然問的這麼直白,有點哭笑不得,但還是給出了答案。
“有元直和伯輿在彼,何愁此事?!”
那意思,就算關羽有個萬一,徐庶和王基還在呢。
徐庶在荊州也同樣鎮守了十幾年了,而且以徐庶的性格來說,他可比關羽更好打交道。
而即使徐庶之後會有所調動,還有王基在呢。
王基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比徐庶更加符合荊州世家們的胃口王基可是大儒鄭玄的弟子,妥妥的名門之後,在某種程度上,王基更加懂得世家們需要的利益點在哪裡。
可比一個粗鄙武夫和一個寒門出身的文人要更加符合世家們的審美。
諸葛亮都說成這樣了,龐統自然也不好再繼續問下去了,畢竟這些事兒,已經足夠龐統去回複那些荊州世家們了。
你總不能要求諸葛亮當了丞相後,就把所有的好處都給到荊襄世家,又或者改變立場,徹底倒向世家一麵吧?!
天子對世家是什麼態度,其實大家都知道,荊州隻是希望得到一個未來的保障,保障他們能在大漢集團內部,獲得不低於當前利益的權利和話語權而已。
即使再對劉備有意見,但荊州世家終究是如今大漢內部的第一政治勢力,隻要能保住這個地位,那麼荊州派對諸葛亮,也隻會以支持為主,而不是持反對意見。
畢竟,諸葛亮可以說是大半個荊州人,他當丞相,荊州派總是比較容易獲利的。
解決完荊州派這邊,諸葛亮轉向法正。
“北伐之時,辛苦孝直和子初坐鎮漢中。然孝直與子初皆有正務,不可久留漢中亮以為,江州督李嚴,治理江州期間,軍政皆宜,漢中之地,正需此等大才鎮守。待來日,亮上表天子,以李嚴為漢中太守,孝直以為如何?!”
這就是諸葛亮對東州派做出的妥協。
就李嚴那貨前段時間的舉動,沒給他貶官處理,都算是看在法正的麵子上了。
如今諸葛亮卻願意出麵,表奏李嚴為漢中太守看似,從江州都督變成漢中太守是貶官了,但實際上,漢中的戰略地位可比身在後方的江州重要的多,漢中太守的職權,可比江州都督要大的多。
這是明貶實升的操作,既可以表達天子對李嚴的不滿,同時也能安撫東州派的情緒。
法正思考了一下,微微點頭,並沒有異議。
但隨即,法正又加了一句。
“吏部尚書空缺已久,我欲向天子建議,擢升吏部左侍郎董和為吏部尚書,不知中書令意下如何?!”
法正這話說的就有技巧了。
不是問未來的丞相,而是以尚書令的身份,詢問現任中書令。
六部主官的任免,嚴格意義上來講,是不由尚書令和中書令決定的,兩人最多有建議權,真正做決定的,是天子。
但如果諸葛亮繼任丞相,那麼按照劉備對丞相的定義,丞相在這個事情上,是有一定的決定權的。
明麵上,法正是在尋求諸葛亮的建議,實際上,法正就是在問諸葛亮要一個承諾。
而諸葛亮微微皺眉,陷入了思考。
說實話,諸葛亮是不太喜歡這種私下決定朝廷官員任免的事情的,畢竟當今天子是劉備,他也還沒有真正當上丞相,擁有開府治事,總攝三省六部的權利。
可法正這話,諸葛亮是真的不好回答,因為明麵上,法正隻是在尋求諸葛亮的建議而已。
再一個,法正如果提議彆人,還可能算是私心試探,但董和這是一個能力出眾,忠心任事,同時又講究賞罰分明的人,非常的對諸葛亮的胃口,由他出任空缺的吏部尚書一職,倒也算用人得當。
因此,諸葛亮認真思考以後,才對法正說道,“亮可與孝直一同上奏天子,請求天子準許。”
這是既回答了法正的問題,同時也是向法正表達了自己的私心——丞相再大,大不過天子去。
法正聞言,微笑著點了一下頭,不再說話。
搞定了法正之後,諸葛亮再次看向黃權。
“公衡之言,亮知之。隻是,為官施政,心存百姓本是正理,又何分蜀中,荊州?!益州乃國都所在,當為國之典範,還請公衡代亮轉達對蜀中各家問候,望他們以國為重,多行善事,展現國都典範風采,莫要因小失大,貽誤自身。”
黃權一聽,臉色都變了。
好嘛,對荊州派,對東州派,你丫都能做出承諾和妥協讓步,到了我們益州派這邊,你丫這麼強硬的?!
這不就是讓益州世家們掂量掂量,好自為之麼?!
黃權一頓憋屈,但偏偏沒辦法除非益州世家們聯合起來造反,否則的話,還真的拿諸葛亮一點辦法都沒有。
可.造反的理由就為了反對諸葛亮出任丞相?!
這也太兒戲了。
甚至問題在於,諸葛亮搞定了朝中占據高位的荊州派,又安撫了身在益州,影響力同樣不小的東州派益州派就算想造反,也掀不起多大浪花來啊。
看看黃元的下場就知道了。
黃權這頓憋屈的,想反駁,但又不知道該說什麼好。
但緊接著,黃權就不覺得憋屈了。
“公衡勞苦功高,對天子忠心可嘉,亮亦知之。故此,亮欲表奏天子,以公衡為雍州長史,配合元長,處理此次雍州遷民軍屯之事,不知公衡可願當此重任?!”
特麼下次有甜棗的話,你倒是先說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