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吧,漢末三國時期,確實是存在空城計的。
但主角並不是諸葛亮和司馬懿,而是文聘和孫十萬。
曆史上的文聘,也是在麵臨孫十萬的偷襲時,采用了跟如今一樣的應對,擺出了一副毫無防備,但自己閉門不出的架勢,導致孫十萬誤判,以為文聘其實早有戒備,大開城門隻不過是設伏引自己上鉤的手段,因此不敢進攻西陵,選擇了直接撤兵。
這不僅成就了文聘的大名,也讓孫十萬的領兵笑料,多麼那麼一筆。
但如今,情況卻有所不同。
曆史上,孫權偷襲西陵,也不是什麼大規模作戰。
當時的江夏,是一分為二的。
北部是曹魏的地盤,由文聘鎮守,南部是東吳的地盤,包括鄂縣,下雉,靳春,都屬於東吳的勢力範圍。
那次孫權偷襲西陵,不過是一次全據江夏的嘗試而已,孫權並沒有帶太多的人馬,屬於那種能偷襲成功最好,偷襲不成就撤軍的作戰。
但這個時空,孫權這次進攻江夏的真實目的,是給偷襲荊南兩郡做掩護,因此,他不僅帶來了足足五萬士卒,並且也不可能在預判到文聘有所戒備就直接退兵。
起碼得等到把荊州軍主力吸引到江夏來之後,才能選擇在合適的時機退兵。
因此,孫權最終給了周魴五千兵馬為前鋒,先行試探進攻西陵。
而周魴這個人呢,也是難得的智謀之士,最重要的是,這人是真的豁的出去,曆史上可是把曹休給坑的死死的。
文聘久鎮荊州,對周魴的名聲還是聽過的,當得知周魴領兵五千往西陵方向進攻時,文聘就知道,自己的空城計擺不下去了。
文聘也不裝了已經爭取到了五六天的時間了,也不算虧了。
再加上從各縣抽調的郡兵,也陸續已經抵達了西陵城附近,這時候文聘繼續擺空城計,隻會得不償失。
因此,文聘立刻出府守城,同時下令關閉四門,士卒上城牆堅守,把早就準備好的守城物資全數搬到城牆上。
接下來,可就是最艱苦的守城戰了。
算算日子,這個時候襄陽那邊應該也已經接到自己的求救戰報了,沿漢水而下支援西陵的話,大概需要給十天左右的時間,而文聘,就需要堅守住這十天。
雖然攻守兵力比在十比一以上,但文聘還是有信心,能堅守住這十天的。
而隨著江夏之戰的開打,襄陽方麵立刻調動了起來。
諸葛亮早就已經書信傳回襄陽,讓襄陽提高警惕,謹防東吳有變這封書信到了荊州,連一點異議都沒有引發。
一方麵是費禕在去長安之前,已經把出使江東的情況告知了徐庶和王基,這倆其實得出了跟諸葛亮差不多的答案,已經開始著手調整荊州的防務問題了。
因此,當諸葛亮書信傳來的時候,兩人根本不意外,已經傳令江陵的石苞,公安的張任,江夏的文聘,武陵的習宏,以及零陵的潘濬加強戒備了。
至於調兵增援,一時間還做不到。
一方麵,如今不是戰時,兵馬調動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要準備隨軍糧草,來回調度換防起碼需要一兩個月的時間。
另一方麵,北麵的曹魏從三月份開始就異動連連,不僅僅是宛城方向有兵力集結的跡象,連稍微偏一點的許昌和汝南郡,都有兵力調動的跡象。
徐庶和王基實在不敢把太多的兵力調離襄陽,生怕曹魏是玩聲東擊西,說服江東佯做異動,但實際上是想分襄陽之兵,然後宛城和許昌兩路出兵,攻取襄樊。
因此,調兵的進度很慢。
而一到四月份,江東突然偷襲江夏,襄陽接報後,不得不立刻做出了調整和回應。
軍械糧秣都準備的差不多了,荊州水軍也基本都集中在襄陽,要順漢水南下救援江夏,並不是什麼難事兒。
但問題是,北方曹魏的威脅始終還在,就算這進攻的重點是江東發動的,但也不能派出曹魏趁火打劫的可能性。
因此,誰領兵南下救援江夏,誰留守襄陽主持大局,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本來呢,徐庶和王基稍微合計了一下,覺得就由王基和關平一起率領荊州水軍南下救援江夏,而徐庶坐鎮襄樊。
畢竟王基是有領兵作戰的經驗的,徐庶這方麵經驗不足,不如留守襄陽,畢竟襄陽還有鄧艾,關興,廖化等將可以領兵,徐庶即使隻負責出謀劃策也行。
但.關羽不同意。
是的,關羽不同意,就跟諸葛亮預料的那樣,關羽要親自出馬,領兵作戰。
一來,關羽確實對江東再次背盟偷襲的事兒很不爽,覺得那幫江東鼠輩記吃不記打,這次非把他們給打疼了不可。
二來,關羽也提出了一個相當現實的問題——南下救援江夏,免不了要跟江東打水戰,如今的襄陽城內,有誰比他更會水戰的?!
彆說懂水戰了,就是站在船上指揮作戰能不吐的,你找個出來我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