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軍團,一路順風順水的,進駐了鄧縣。
這一路上,北伐的襄陽軍團除了在中途遇到了一些曹魏的偵騎騷擾外,沒有遇到任何一次像樣的敵軍襲擾,司馬懿也沒有派出任何成規模的軍隊前來阻攔,幾乎是放任著襄陽軍團入駐了鄧縣。
這個情況,讓關平為首的三小很不安。
這不符合軍事常識。
鄧縣距離宛城,不到一百裡,急行軍不過兩天的路程,而正常行軍,大概也就是三天左右就能抵達.這麼重要的地理位置,司馬懿不占也就算了,連個阻攔襲擾的軍隊都不派,實在有些說不過去吧?!
三小雖然是第一次領軍獨當一麵,但不代表三人都是菜鳥,如此違背軍事常識的做法,三人全都內心不安,加強防備,力求謹慎。
因此,在順利進入鄧縣後,關平第一時間派出偵騎查探四周敵情,生怕敵軍有迂回繞道,切斷自己後路的可能,同時,三小也聚在一起,第一次開會討論,接下來的用兵方略。
但是雖然三小都有一定的領兵作戰經驗,但出任決策者的角色,也都是第一次,尤其是作為主帥,需要拿定主意的關平,在這方麵,顧慮太多。
三個人都不認為,司馬懿沒派軍隊襲擾阻攔是因為沒有收到消息襄陽軍團四萬人北上這麼大的動靜,司馬懿就算是個死人,他也該收到情報了。
更彆說,這一路上雖然沒有遭遇敵軍襲擾,但敵軍的偵騎和漢軍的偵騎交鋒,密度並不低,魏軍沒有理由得不到任何情報的。
因此,在沒有搞清楚司馬懿的打算前,關平真有點不敢貿然進兵,生怕中了司馬懿的詭計。
這點上,鄧艾是持肯定態度的。
司馬懿這個人,鄧艾其實是有過打交道的經驗的。
兩人第一次交手,是在第一次北伐時期,鄧艾突發奇想,想要冒險鑽入汝南郡,結果在途徑許昌的時候碰巧遇到了司馬懿親自領兵偷襲新野.雙方稀裡糊塗的打了一仗,最後以鄧艾退回新野堅守告終。
那一次交手,鄧艾剛從軍不久,手段還顯稚嫩,事後複盤的時候鄧艾發現,其實自己犯下的錯誤不少.但這不是鄧艾真正失敗的原因。
鄧艾真正失敗的原因,還是因為司馬懿用兵手段相當老道,從頭到尾沒有露出太大的破綻,用勢壓迫鄧艾,逼得鄧艾不得不放棄戰術目標,最後退守新野。
那次作戰,司馬懿感歎鄧艾後生可畏,同樣,司馬懿給鄧艾留下的印象,一樣也很深刻。
之後第二次交手,是在第二次北伐時,司馬懿代替張遼指揮宛城防禦戰,鄧艾試圖冒充魏軍援軍詐開城門那次要不是鄧艾見機的快,撤的夠迅速,他說不定都被司馬懿騙進甕城,亂箭射死了。
兩次交鋒,鄧艾全都處在了下風,麵對司馬懿,多少受到點師父影響的鄧艾覺得,怎麼謹慎都不為過。
老狐狸不好對付著呢。
但是吧,雖然鄧艾讚同關平小心應對的心態,可也不能一直就這麼在鄧縣呆著不動啊。
確實,站在戰爭的角度講,不能意氣用事,麵對司馬懿如此明顯的違反軍事常識的做法,如果找不到司馬懿這麼做的用意,擅自進兵,可能會掉進司馬懿精心布置的陷阱裡。
但因為一直摸不透敵軍主帥用意而始終不進兵,這次出征宛城的軍事行動,一樣會因無法達成戰略目的而失敗。
所以.在鄧縣停留休整了五天後,鄧艾實在忍不住了。
他建議關平,要實在不行,分他一萬兵力,讓他前突到宛城附近,查探一下具體情況。
目的不是破敵,是通過自身運動,調動敵軍運動,從而找到敵軍真正的戰略目的。
這招吧,說起來,也是張溪傳授給鄧艾的以我為主,調動敵軍,引誘敵軍主動露出自己的破綻。
不是什麼新鮮的招數,屬於是後世兔子軍的慣用伎倆,是多年戰爭經驗的總結,張溪這個半吊子聽過兩次這樣的經典戰例,就拿來自己用了。
但在這個兵書都沒有幾個人讀過的時代,這種戰爭經驗總結,某種程度上來說,即使有個十幾二十年領兵經驗的將軍,沒點悟性,也未必能總結出來。
因此,當鄧艾一說起這個計策的時候,關平和關興都覺得,鄧艾說的好有道理。
通過己方的兵力調動,引誘敵軍做出相應的兵力調整,通過觀察敵軍兵力調整的方向,多少能看出敵軍的防禦重點,進而猜測敵軍的戰略目的。
而且吧,即使司馬懿真的有陰謀,設伏包圍了鄧艾率領的一萬先鋒軍,關平手握三萬人,至少還能領兵接應.雖然是冒險了點,但總比守著鄧縣瞎猜司馬懿的目的要強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