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淮陷入了猶豫之中。
蜀賊北軍確實如他猜測的那樣,提前進入了關中,這也就意味著,自己在理論上,隨時可能被蜀賊的優勢兵力進行反包圍。
按理來說,郭淮現在的最優解,就是領兵撤出右扶風,保住武關為要。
但.蜀賊北軍的操作,又讓郭淮看到了一絲翻盤的可能。
如果蜀賊是數萬大軍齊至,那郭淮根本不用想,現在撤兵還來得及。
可蜀賊北軍居然隻來了不到萬人,具體來說隻有七八千人的步兵士卒,輕兵冒進的趕來救援槐裡,主力大軍現在依然還在渡河。
有過在渭水撤軍經驗的郭淮,很清楚渡過數萬人的兵馬,以及糧草軍械補給需要多少時間.沒個三五天的時間,根本過不來。
而這個時間差,在郭淮看來,並不是不能對蜀賊的那八千北軍迎頭痛擊,甚至一舉吃掉這支部隊。
而且即使是退一步,從撤離右扶風的角度講,如果能先一舉擊潰這支冒進的蜀軍先鋒,那麼將來撤退的時候,郭淮也不用擔心身後有追兵,甚至於,他可能隻需要撤退到右扶風的堡壘群,就有足夠的的時間去利用這些堡壘群抵擋住蜀賊的反攻,依然可以在右扶風保留一塊前進基地,不需要徹底退到武關去。
對現在郭淮來說,退,自然是最穩妥的選擇,就是有點丟人。戰,也不是沒有獲勝的希望,但需要速戰速決,一旦被蜀賊拖住,那他再想撤退,恐怕就沒有那麼容易了。
郭淮思慮了一陣,最後做出了自己的決斷——戰。
這個決斷,既有現實的考慮,也有郭淮自己的私心。
現實方麵,蜀兵輕兵冒進,先鋒隻有八千人,而郭淮手裡,光憑秦朗的五千騎兵就足夠對付這八千步兵了,更彆說郭淮還手握著一萬餘步卒。
郭淮是真不覺得,以這麼優勢的兵力,擊潰一支八千人的步卒,有什麼困難的。
私心方麵這些年,郭淮的戰績也是讓人罵的不清。
從涼州敗退到關中,從關中敗退到關內,一路上都是在輸。
雖然挨罵的大頭是曹真的這個主帥,但郭淮的名聲,也因此受到了不小的牽連,他早年在涼州和隴山打出來的威名,如今也基本沒人再提起了。
如果再不打一個像樣的勝仗,最後被這區區八千蜀賊嚇退郭淮覺得吧,他這輩子估計就再也沒有領兵上戰場的臉麵了。
所以,打還是要打的,而且要速戰速決。
在做好決定後,郭淮立刻對目前的兵力做出了調整。
首先,郭淮暫停對槐裡縣的進攻,隻分出四千人監視槐裡縣的四門,剩餘的七千士卒,郭淮全都收攏回來,做好迎接戰鬥的準備。
其次,郭淮派出軍使去給秦朗下令,讓他不用管那支長安來的援軍,儘快趕回來跟自己彙合。
即使放那支長安來的援軍往槐裡進軍,他們也不可能跑的過騎兵,這中間至少有兩天左右的時間差。
這個時間差,足夠郭淮在槐裡城下擊潰蜀賊北軍先鋒,然後從容後撤,退到堡壘群據守了。
反正也沒再打算進攻槐裡了,你是不是支援到位,郭淮是真的不在意了。
而隨著秦朗的撤回,還給郭淮帶來了一個相當不錯的消息。
根據秦朗所言,那支從長安出發過來支援槐裡的援軍,戰鬥力並不強,組織度也有限。
不過三天的騎射纏鬥,秦朗率領的騎兵就造成了大概有兩千餘人的傷亡,營寨的蜀賊援兵也曾經不止一次有炸營的跡象,隻是很快就被平定了下去。
秦朗本來也考慮過,利用敵軍營寨不穩的機會發動進攻,但又擔心這是敵軍刻意營造出來的假象,引誘自己進攻的陰謀,因此不敢擅動,沒有主動發動進攻。
站在秦朗的立場上,郭淮是能理解秦朗的做法的——畢竟是第一次領兵嘛,小心一點不犯錯,是最重要的。
但秦朗帶回來的這些情報,也足以讓久經沙場的郭淮得出一個結論——長安的那些援兵,不過是烏合之眾,戰力堪憂,真不用太放在心上。
理由很簡單.炸營誘敵這種事兒不是沒有,但不可能三天內幾次炸營的。真要這麼做,以這個時代士卒的組織性和紀律性,假炸營也會變成真炸營的。
所以那支長安來的援軍,肯定是真炸營,隻不過是領軍將領的能力還不錯,炸營規模也不大,發現的也及時,所以才會在短時間內被壓製下去。
但同時,這也說明了,這支軍隊的組織度,可能比普通的郡兵還要差.挨了三天揍就炸營好幾次,哪裡有半點正規軍的樣子!
本來郭淮還有點擔心這支援兵會不會急行軍,趕到自己側翼對自己發動進攻呢如今看來,這方麵是不用擔心了。
烏合之眾,就算趕到了自己的側翼,能形成多大威脅?!
更何況就以這支部隊一天行軍二十裡的速度,等他們趕到自己的側翼,估計自己早就已經撤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