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鄧艾一旦選擇強攻,兵力處在劣勢的司馬懿也有點支撐不住了。
最重要的是,隨著郭淮,陳泰等人相繼派人前來告急,表示這幾蜀賊的進攻力度加大,攻勢加強.很顯然,這不是敵軍一路將領的臨時起意,而是有組織的強攻。
諸葛亮這是要用強攻尋求單點突破,然後以點破麵了。
這種情況下,其實司馬懿有兩種應對選擇。
一種,是留下來硬撐,爭取撐到蜀賊的這波進攻節奏退去,然後再安排退兵.這樣,是有可能有驚無險的完成退兵的。
隻是,能退回去多少人,可就不好了。
這一圈強攻,按照現在各條防禦線上彙報的傷亡人數來看,十之後,魏軍至少要傷亡兩萬人以上.如果在加上撤軍途中可能造成的傷亡,最終能撤回冀州的士卒,能有三萬人就是老保佑了。
哪怕加上第一,第二批撤回去的四萬人,總共也隻能撤回去七萬人。
這次會戰,不算河東地區,光光兗州,大魏前後投入了大概十五萬大軍,最後撤回去隻有七萬人,還丟了整個兗州.司馬懿的罪過,不是一般的大。
當然,能撤回去這些饒前提條件,還是魏軍必須守住三條防線種的任意一條,如果有一條沒有守住的話,那結局甚至有可能是全軍覆沒隻有第一批,第二批撤回去的四萬人而已。
這個應對方式,太被動了,風險也太大了。
而第二種應對方式是壯士斷腕。
在蜀賊沒有造成太大的傷亡前,立刻安排撤軍,留下一部分斷後,其餘的主力迅速撤到延津渡口,儘快撤退。
但是,考慮到蜀賊總兵力已經超過了十五萬,並且有騎兵相助,這次撤兵的安排,必須慎之又慎。
司馬懿不是沒有相應的撤兵計劃,但如果按照司馬懿的計劃來的話,恐怕“賣”一個陳泰,已經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了。
為此,司馬懿不得不把自己的想法和困境,寫成書信,送到酸棗城內和西線,交給陳泰和郭淮兩人,請兩人一起參謀決斷。
好聽點,是參謀決斷,難聽點.其實司馬懿是希望這兩個人,能主動站出來,承擔責任。
給陳泰的信中,司馬懿其實的很直白了。
他希望陳泰能率領五千人,堅守酸棗。
不求他以死報國,隻求他能為大軍拖延出三的撤軍時間,之後,哪怕是陳泰開城投降,他在鄴城的家,司馬懿也會一力保存下來。
同時,司馬懿也在信中跟陳泰挑明了,留陳泰守酸棗,其實也是在成全陳泰本人和潁川陳氏。
潁川郡在這次大戰中失守的那麼快,其實就已經表明了潁川世家的選擇和立場,他們已經集體選擇了投向蜀漢。
陳泰就算回到了大魏朝中,沒有地方世家的支持,他也不可能有太好的發展。
相反,這次隻要陳泰能堅守酸棗,為司馬懿撤軍拖延到三時間,保全了魏軍主力退回河北,就已經是潁川陳氏一族,對大魏的忠心表現了。
至於之後陳泰是不是開城投降蜀漢,已經不重要了身陷必死之地,為國取義,哪怕是曹叡,都不會對陳泰是不是投降蜀漢有任何想法。
畢竟,是大魏先放棄的陳泰,而不是陳泰先拋棄的大魏.這年月,也不苛求所有人都能做到以死全節。
而陳泰之後投降蜀漢,他同樣能再次成為蜀漢內部的潁川世家領袖,而蜀漢朝廷,不管是出於安撫潁川世家的立場,還是看在陳群當年跟劉備私交的立場上,都不會為難陳泰,甚至還要重用陳泰。
某種程度上來,司馬懿留下陳泰守酸棗,其實就是在跟陳泰一個體麵的,不損壞潁川陳氏名聲,同時又相對合理的轉換陣營的機會。
當然,最重要的是,這麼做,對大魏也有好處。
這也是司馬懿能心安理得的“賣”陳泰的理由。
對陳泰,司馬懿可以這麼去直白的去勸,畢竟大家都是大世家的代言人,內心裡的東西,大家都差不多。
可對郭淮,司馬懿卻沒法這麼郭淮也是世家大族的子弟沒錯,但郭淮這個人,有節操。
而且,曆仕大魏三代的郭淮,跟陳泰這個官二代,是完全不同的。
這樣的人,是不可能用什麼利益關係去服他.能服他,隻有大義。
司馬懿在給郭淮的信中表示,他比較傾向於第二種應對方案立刻撤軍,並且,司馬懿願意親自率領前部,為大軍阻擋騎兵威脅,同時把中軍交給郭淮率領。
而郭淮的回信,也不出任何意外豈有一軍主帥,以身犯險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