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時不同往日了。
以前的季漢,受限於實力不足,光複河山需要時間,也能理解。
可如今,大漢已經占據下一半,實力一家獨大,如果再這麼磨磨蹭蹭的拖下去,確實對一統下的大業沒什麼好處。
一統下,有時候就是憑著一口氣,而這口氣一旦斷了,很有可能幾代人都續不上。
曹操當年在短短的數年時間內平定中原,一統河北,當時大多數人都以為,曹操才是最後平定下之人.可偏偏曹操在赤壁一戰中被人打斷了這口氣,導致後來曹魏三代人,都沒有能夠把這口氣重新續上,如今更是落魄到隻能退守河北了。
而如今,大漢也到了這個關鍵節點,因此,不管諸葛亮用什麼方法,他都必須促成這次北伐。
這口氣,真的不能斷。
雖然,多少是有點冒險,但諸葛亮知道,有些事情,真就必須去做。
這次北伐,在諸葛亮拉下老臉,搬出先帝的知遇之恩後,勉強算是決定了下來。
但怎麼打的問題,還得繼續商量.但不能急於一時。
北伐可不是什麼事,事關數十萬士卒的生死存亡和大漢國運,不能不慎重。
之前包括張溪在呢,誰都沒有想過要打這一仗,所以對北伐的戰略方向,考慮的相對來比較簡單.真要打了,可不能僅僅依靠一時的感覺就去製定戰略。
還是需要仔細認真的思考一下的。
為此,張溪等人在長安暫時住下了,各自思慮北伐方略,十後,再次在丞相府齊聚,共同討論北伐的具體戰略。
其實吧,單純的從軍事角度去考慮問題的話,大漢出兵北伐,能走的現成路線,一共就兩條。
一條,是仿照當年曹操平定河北的策略,從兗州出兵,渡過黃河.但這條路,要麵對的就是郭淮率領的十萬守河魏軍。
這是一條反向官渡之戰的道路,集結重兵攻擊河北,在黃河沿岸進行決戰,一戰擊潰魏軍主力後,就可以順勢橫掃河北了。
但是吧,這條路不太好走,有很多兵家忌諱。
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糧草補給的問題。
當年袁紹是怎麼在官渡之戰大敗的?!
因為烏巢被襲,軍中斷糧。
而袁紹為什麼要把屯糧重地放在黃河南岸的烏巢?!
因為從河北鄴城運糧到黃河南岸,補給線太長了,遠不如曹操從許昌運糧到東郡來的近,必須要尋找一個屯糧地。
而如今的情勢是反過來的,大漢要進攻河北,哪怕從洛陽運糧,因為黃河的阻隔,運糧也不方便。
因此,要進攻河北,就必須先在黃河北岸打下橋頭堡,然後運糧過河囤積,補給線拉長。
而相反,曹魏方麵,從鄴城運糧到前線,補給線可比大漢要短的多。
這就等於是一個翻版的官渡之戰,而曹魏有老祖宗的先例可依,又有郭淮這樣的名將坐鎮,哪怕大漢軍中沒有許攸,郭淮也會伺機尋找大漢在黃河北岸的屯糧地,爭取一戰而破之.這樣的話,大漢就無力繼續進攻河北,隻能退回河南自守。
從東郡渡河北伐,就需要麵臨這個比較現實的問題風險很大。
而另一條路,是從孟津渡北岸出兵,先攻略河內郡,然後從河內郡北上,直接進攻鄴城。
可這條路,也有一個缺陷,那就是目標過於明顯。
從河內郡大軍登陸,雖然可以縮短從洛陽到孟津渡的補給距離,但同樣,需要同時麵對並州和河東郡魏軍的夾擊。
先不能不能擊破河內的秦朗和夏侯霸.就算可以,也必須時刻擔心從並州來的騎兵和河東郡郡兵的夾擊。
好,就算能同時擋住並州騎兵和河東郡兵,然後分兵東進,進攻鄴城郭淮也可以回軍救援,堵在朝歌,阻擋北伐軍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