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昭搞不懂自己老爹在想什麼,一時間也不敢話,隻是安靜的呆著,一直到司馬懿寫完疏奏,交給自己。
“汝且將此疏奏交於蔣參軍,就戰事吃緊,為父不敢擅離職守,請蔣參軍代為父去一趟鄴城,向子與大將軍當麵陳述利害,請求大將軍收回成命。”司馬懿道。
司馬昭一聽這話,頓時眼前一亮,點點頭,似乎明白了什麼,然後就轉身離府,去找蔣濟了。
司馬懿看著司馬昭遠去的背影,默默的歎了口氣自家二兒子吧,雖然在政治鬥爭方麵很有賦,但顯然,還有些稚嫩,缺乏經驗。
司馬懿其實明白司馬昭的想法.司馬昭大概是誤認為自己要調離蔣濟,徹底掌握住軍中大權,然後再選擇是起兵造反還是歸順大漢。
但實際上,司馬懿兩個都不想要。
不管是起兵造反,還是歸順大漢,在這個時候做這種事情,對司馬懿來,都不算事利益最大化。
起兵造反,就算自己領兵殺回鄴城,殺了曹爽,奪了大權麵對如今的局勢,司馬懿也不敢自己能做到力挽狂瀾,保住大魏。
而歸順大漢這個選擇,也不是司馬懿現在的首選。
誠然,自己帶著魏縣守軍投降大漢,肯定是功勞不,但如果蜀漢一戰滅魏,司馬懿的功勞再大,也不會大過張溪,魏延之輩。
這樣的話,就算投降了大漢,在漢朝的朝廷內部,司馬懿也不會獲得多麼大的話語權和地位。
如果司馬懿還隻有三四十歲,這麼做倒也不是不行,他還有時間,可以在河東世家的支持下一步一步的爬上去.可如今司馬懿已經六十歲了。
司馬懿沒有那麼多的時間來慢慢熬了,他要做的事情,一方麵是保全自身,另一方麵,是要獲取更高的聲望,從而可以在將來,直接獲取高位。
而要做到這點,一個“大魏忠臣”的名號,就是最容易做到的事情。
司馬懿現在算是看明白了,就曹爽,夏侯霸,秦朗這些人持續不斷地騷操作,基本是不可能守住鄴城,保住大魏基業了。
但是吧,如果司馬懿在曹爽徹底折騰完大魏前就向漢軍投降,好聽點槳良禽擇木而棲”,難聽點,就是一介降將而已。
不僅會被世人非議,也不會被蜀漢朝廷看重。
但如果,司馬懿能在曹爽折騰完大魏後,依然為大魏“儘節堅守”魏縣,最後在蜀漢久攻不下,再三勸降後,不得不降那結果可就完全不一樣了。
一來,讓張溪,諸葛亮等人看清自己的能力,讓他們不敢瞧了自己。二來,也可以給外界造成一個大魏忠臣的印象,大大的提高自己的聲望。
以這樣的身份出仕蜀漢的話,那才能替自己,替司馬氏爭取到最大的利益。
投降這事兒,也是一門技術活,兵敗而降和不得不降,是兩回事。
看看王昶和王淩這兩人,在蜀漢不同的處境和地位,就知道這裡麵的區彆了。
王昶現在負責留守洛陽,守衛蜀賊北伐大後方,而王淩,現在不過是雜號將軍,聽命於毋丘儉,在兗州南部防備淮安的東吳而已。
這就是不得不降和兵敗而降的區彆。
至於蔣濟司馬懿確實是有意要支開他的。
一來,蔣濟在這裡,司馬懿確實無法完全控製住魏縣的兵權,畢竟蔣濟這個參軍同樣是三朝老臣,同時司馬懿也不確定,蔣濟是不是會為大魏儘忠。
二來,司馬懿也需要蔣濟去鄴城,替自己在曹爽和大魏群臣麵前話,塑造他“大魏忠臣”的形象,為後續的一係列計劃做準備。
至於魏縣守軍司馬懿是一個兵都不會往鄴城調的。
這可都是他司馬懿未來獲取地位的資本,一個都不能少。
就這樣,司馬懿拒絕了曹爽的調兵命令,依然堅守魏縣不過是派出了蔣濟親赴鄴城,向曹爽解釋不調兵的原因而已。
而見到蔣濟的曹爽,這次差點把桌子都給掀翻了。
這個司馬懿,到底想要乾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