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一十四章 下詔伐吳(1 / 2)

天子到底沒有在朝議上做出決斷,錯失了一個鞏固皇權和自身威望的機會。

這讓諸葛亮和陳祗都很失望。

不過嘛,劉禪事後給出的理由,還是讓諸葛亮很欣慰的天子至少知道國策之重,不亂下決定,也算是有明君之相。

隻是,作為天子,不能對自己的決策負責,這終究不是什麼好事兒。

因此,在大朝議結束後,文武百官相繼離開,諸葛亮選擇暫時留下來,在偏殿求見天子。

事關國策,肯定是不能拖的,這種事情早點決定下來,後續的準備工作才能提前做起來。

這次是諸葛亮單獨麵見天子,而且還是關起門的對話,因此,有些話,諸葛亮也就沒有必要對劉禪藏著掖著了。

先是對劉禪在朝議上沒有做出決斷的事情進行了一番勸告,然後,再把兩套方案的利弊,給劉禪做了一個簡單的分析。

滅魏呢,動用兵力不會太多,風險也不會太大,有諸葛亮在前線統軍作戰,滅魏基本不成什麼問題。

但是呢,曹魏如今孱弱,除了司馬懿所在的冀州東部有些難啃外,攻打幽州並沒有什麼難度,因此就算徹底滅魏,對劉禪樹立朝堂權威也沒什麼好處。

而且,之前的鄴城之戰,是諸葛亮作為統帥打的,如果這次依然選擇滅魏的話,那麼功勞依然還得算到諸葛亮的頭上。

因此,如果劉禪選擇滅魏,自然是風險小,但對自己的威望沒什麼太大的幫助。

而如果是興兵滅吳呢,不管這一次是不是能打下來,這個決策是劉禪做的,最後不管花了多少時間滅吳,這個功勞都是劉禪的,對劉禪的權威有莫大的好處。

但滅吳的困難也擺在眼前.東吳這些年一直在休養生息,經過數年的積累,糧草足備。

而要攻滅東吳最大的障礙,就是東吳水軍,這些年東吳水軍主力集中在江夏,在朱然的統領下戰鬥力不減當年,而大漢水軍雖然建立了有些年頭了,但兵力依然不如東吳方麵。

沒有水軍的支持,派遣再多的軍隊進攻東吳,都無法攻克建業。

所以,滅吳雖然有利於劉禪積累威望,但難度相當的大。

站在劉禪的角度,諸葛亮把該說的,能說的,都說了,那麼剩下的,還是得依靠劉禪自己去決斷了。

這種時候,劉禪也知道自己是不可能再猶豫下去了,因此,他再次來回權衡,然後,小心翼翼的提出了一個想法——如果自己選擇滅吳的話,是不是不要那麼大動乾戈?!

動用少量的兵力,先進攻淮南或者是徐州,剪除東吳在江北的羽翼.這樣是不是困難就小了一點?!

諸葛亮聽完劉禪的詢問後,默默的歎了口氣。

說實話,這不是諸葛亮認為的最佳選擇。

諸葛亮是更加傾向於滅魏的隻有先滅了魏,騰出手來,等到大漢水軍操練成熟後,再從荊州發兵攻吳,這才是最好的選擇。

但是吧,如果從劉禪的立場上來看,表態滅吳,積累聲望,但又小心謹慎,從江北下手,剪除東吳羽翼,其實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最重要的是,這是劉禪通過自己思考做出來的決斷,諸葛亮覺得,自己不能拒絕。

否則的話,天子會越來越不自信,更加不敢做出事關國策的決斷。

而且,劉禪的想法,其實也不是沒有可行性。

從接到的東吳情報來看,如今東吳在淮南和徐州動作頻繁,本身他們就是在搞小動作,兗州和潁川等地都已經加強了戒備,順勢攻打淮南或者是徐州,都不是什麼大問題。

既然如此諸葛亮立刻派人去招徐庶,張溪,龐統三人入偏殿議事。

最終的決策,還是得有劉禪自己來宣布,而劉禪宣布完自己的決定後,四個人再一起商議,如何進攻淮南和徐州的事情。

其他的重臣不是不招,而是這次作戰用不著他們統籌協調。

其實說的更加直白一點,劉禪的這個決策,主要還是徐庶的任務,畢竟他才是兗州刺史。

張溪要做的,是在江陵統領荊州水陸聯軍五萬人,進攻江夏,吸引東吳的注意力,分散東吳的兵力部署。

龐統的責任,是在洛陽調度軍隊和後勤,給兗州提供必要的後勤援助和軍力調配。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