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負責在鄴城持續保持對曹魏的壓力,逼迫曹魏在大漢作戰期間不敢妄動。
而真正的進攻主力,還得是徐庶率領的兗州郡兵。
而為了這次進攻青徐的任務順利完成,不僅兗州郡兵要全數參戰,河洛郡兵也要抽調一部分東進,參與這次的戰事。
至於出征將領人選,除了在兗州的毋丘儉,文欽,胡遵等人外,潁川的張嶷,河洛的王昶,王淩,都會引兵前往兗州助戰總計兵力,將在十五萬人左右。
商議完了這些事情後,劉禪以明詔發布天下,宣告大漢將擇日伐吳,一統天下。
而張溪,龐統,徐庶等人,則儘快的返回自己鎮守的地方,開始按照原定計劃,開始做戰爭準備。
當大漢即將伐吳的消息傳到幽州後,曹爽更是狂喜。
事實上,在曹爽奪取田豫的幽州兵權後沒多久,東吳方麵的使者,就通過海路抵達過幽州,跟曹爽見過一麵。
當然,東吳的使者在這個時候來幽州,曹爽腦子再笨,也知道東吳方麵打的是什麼主意。
但是吧,曹爽也沒想到,東吳的胃口太大了,大到有點讓曹爽都無法接受的地步。
東吳的使者,打著重申兩國盟約的旗號,卻提出了修改盟約約定的條件。
不僅要求曹魏向東吳稱臣,還要求曹爽提供戰馬萬匹,作為新的結盟條件。
這哪裡是來簽訂盟約的,這是來趁火打劫的。
這樣的條件,曹爽當然不可能答應。
向東吳稱臣的話,曹魏小朝廷最後的合法性都會喪失掉而且說句對不起曹氏祖宗的話,要稱臣他曹爽不能選擇跟大漢稱臣啊,以幽州,冀州之地,換取曹氏宗族平安,也不是做不到的事情。
至於戰馬萬匹也就孫權敢想。
如今曹魏小朝廷自己都缺馬,希望有更多的馬匹來重建大魏的騎兵部隊,萬匹戰馬自己都不夠用,要是給了孫權,那不是連最後翻盤的希望也沒了麼。
因此啊,曹爽直接拒絕了東吳使者的要求。
但是吧,因為海路交通不便,以及曹爽也不想跟東吳徹底翻臉,斷絕了這個最後的盟友曹爽雖然拒絕了東吳使者的要求,但是還是派出了自己的使者,跟隨東吳的船隊去建業,拜見孫權,商議其他的結盟條件。
算算時間,現在應該已經到了建業了。
而這個時候,正好傳出了大漢要討伐東吳的消息.這麼一來,曹爽還真的就不怕孫權死咬著條件不鬆口了。
要麼大家一起結盟,共抗蜀賊,要麼,大家一起玩完。
這是曹爽的想法,但是吧,身在建業的曹爽使者桓範,真不是這麼想的。
如今天下大勢如此,蜀漢根本不是要不要伐吳的問題,而是他們什麼時候伐吳的問題因此當劉禪下詔伐吳的消息傳到東吳,東吳上下一點驚訝的情緒都沒有。
曹魏都已經被蜀漢給打殘了,但凡蜀漢有一點一統天下的野心,伐吳不是順理成章的事情麼。
這段時間,東吳不停地在徐州和淮南地區調兵,不就是為了應對蜀賊可能發動的進攻,在不停地調整兵力部署嘛。
這些事情,身在北地的曹爽可能不知道,但是奉命出使到東吳的桓範,怎麼可能不知道。
再一個,如今是魏弱而蜀,吳強,大魏要想再繼續撐下去,尋求變局的話,就必須依靠東吳的幫助.彆的不說,就幽州那地方的氣候和產糧條件,要維持這麼大的軍隊開支,沒有東吳低價運糧的幫助,怎麼可能做到。
因此,現在是大魏有求於東吳,不是東吳有求於大魏。
本來桓範在江東的談判過程就舉步維艱了,現在好了,東吳君臣以備戰為由,徹底把桓範給晾在了一邊。
為此,桓範是真的著急上火,不得不一再調整自己的心理底線,不斷的拜訪江東名士大家們,試圖尋求儘快的達成協議。
最後,桓範跟東吳達成了“兄弟協議”,吳為兄,魏為弟,同時大魏每年向東吳提供一千匹戰馬這樣的盟約,返回了幽州。
而當桓範帶著盟約回到薊城後,曹爽看到了這樣的盟約,直接下令罷黜桓範的官職,永不錄用。
沒辦法,簽了這樣的盟約,總得有人站出來背鍋的你桓範不背,難道還要曹爽背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