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赤烏二年,東吳大帝孫權冊封孫和為太子,孫霸為魯王,但因孫霸未曾成年,故留在建業,暫不赴封地就蕃。
這個決定,不是孫權想要的結果,他也是沒辦法,隻能選擇妥協。
兩宮之爭,實際上已經脫離了孫權的掌控,變得不可控製起來。
孫權本來以為,自己隻需要冊立太子,決定了繼承人的歸屬,自然可以中止兩宮之爭,讓東吳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對外上來可實際上,不管是孫和的支持者還是孫霸的擁躉,都不會在這個時候輕易退讓。
孫登死後,孫權一直沒有冊立太子,而孫和和孫霸是最年長的兩名皇子,太子之位自然是在兩人之中產生,因此兩人吸引了不少的人的擁護。
這兩個人的擁護者裡,其實淮泗集團和江東世家都有,但大體上來說,淮泗集團主要是支持孫和,江東世家主要是支持孫霸。
當然,也有例外,比如說陸遜,他雖然是江東世家出身,但他從來不在兩宮之爭中表態,或者說,他的態度,是誰是太子他支持誰。
因此,孫權冊立孫和,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選擇了淮泗軍功集團,以及拉攏住了陸遜,至少在孫權看來,有這些人的支持,自己應該能繼續製衡朝政。
但,事情出乎了孫權的預料。
他剛剛冊封孫霸為魯王,還沒來得及下旨要求孫霸就蕃呢,就接到了不少臣子的上書,言稱魯王年幼,不宜就蕃,還是留在建業更好。
這麼做的目的,孫權這個政治生物能不懂麼,說白了,就是孫霸的支持者依然不願意放棄爭奪太子的地位,隻有讓孫霸留在建業,才有機會。
這讓孫權非常的不滿。
但是,看看這些支持孫霸的大臣,幾乎一水兒都是江東世家大族出身,甚至其中還有全琮,朱據這樣掌握兵權的將軍,孫權就一陣的頭疼。
任何政權,在建立一定時間後,必然麵臨著官員本土化的進程說直白一點,就是如今的東吳朝廷,江東世家官員的人數,已經超過了淮泗集團的官員人數。
雖然在朝廷高層上,孫權通過製衡調配,讓江東世家和淮泗集團保持了平衡,但是,中下級官員數量上,江東世家官員占據了多數。
如果貿然駁回這些官員的請求,或者說因為魯王孫霸的就蕃問題大動乾戈,勢必會引起朝廷底層的動蕩。
雖然孫權還是認為,最後自己能控製住局麵,但難免要付出代價。
所以,孫權最後選擇了妥協,同時,也開始尋求自己的突破辦法。
如今的東吳政局,太過於單一了,基本都是淮泗集團和江東集團兩個政治利益集團,雖然方便製衡,但也在這幾十年的時間裡,變得有些尾大不掉。
孫權試圖引入第三方勢力,掌握朝政,同時,這個第三方勢力,還必須能夠足夠值得孫權信任。
在這個時代,其實也沒有其他的選擇,隻有一個——宗族皇親勢力。
三國時代,宗族皇親勢力最大的一方,是曹魏。
托福於曹氏和夏侯氏人才輩出,曹魏從曹操起兵時開始,曹魏的宗族皇親勢力就一直很龐大,再加上曹魏三代帝位都很依賴宗室將領,導致到現在為止,曹魏雖然已經退居幽州了,成了小朝廷,但是曹氏宗族依然穩定的掌握著皇權。
田豫那麼高的資曆,那麼大的名聲,曹爽說奪軍權就奪軍權,田豫半點不滿都沒有。
就算是司馬懿,至少在明麵上還是得聽從朝廷的號令。
而宗族勢力最弱的,則是蜀漢.沒辦法,老劉家雖然人才遍天下,但是劉備這個人的親戚是真的少。
也不知道是劉備起兵的時候家族不支持,還是說支持了,但早年劉備總是輸的掉底褲,導致跟隨他的宗親都死光了連個八竿子打不著關係的劉琰都在蜀漢被供起來享福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