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大漢朝政決策圈,其實是一個很畸形,很奇葩的存在。
真正掌握著話語權和決策權的人,基本都是在外地鎮守,而留守在長安的人,大多是負責施政和執行。
但問題是,天子在長安,李嚴這個尚書令也在長安,為了不讓決策政令在傳遞過程中出現紕漏和誤讀,因此,真正事關國家大事的決策,一群在外地鎮守的決策圈大佬,動不動就要回長安開會。
如今這個年代,可不是後世那種交通發達的年代,回一趟長安可不容易,再加上大家手裡多少都有不少的事情要做,不可能說走就走這就造成了決策事務有一定的延遲性。
說實話,對這樣的決策模式,李嚴作為尚書令,是深惡痛絕的.丫的一幫老家夥,鎮守地方就好好的鎮守地方得了,沒事兒非要插足中央朝政乾什麼?!
但是吧,李嚴對此又不敢多說話,怕自己一句多嘴,真把諸葛亮或者龐統給召回長安來了,那自己如今的權利和地位,也一樣會受到威脅。
至於天子現在李嚴算是發現了,就劉禪對諸葛亮的那個信任程度,至少在諸葛亮死前,他李嚴是沒機會能取代諸葛亮的地位的。
隻是,很悲哀的是李嚴並不比諸葛亮小幾歲,真指不定誰熬得過誰。
這個時空的李嚴,跟曆史上的那個李嚴,多少還是有點不太一樣的。
雖然還是一樣的私心過重,但是吧,曆史上的李嚴,在劉備駕崩後就是托孤大臣,一直占據著益州東南的區域,大有自立山頭的意思。甚至後來諸葛亮為了抽調李嚴北上漢中,還不得不任命李嚴的兒子李豐為江州太守,這才把李嚴和江州兵調到漢中,參與北伐。
曆史上的李嚴,可過的比這個時空的李嚴要舒服太多了,也因此,曆史上的李嚴,也有比這個時空的李嚴更加囂張跋扈的資本。
這個時空的李嚴,倒黴催的偏偏被張溪忌憚了,甚至因為孟達事件的牽連,導致劉備對李嚴也有點感官不佳.如果不是後來法正為了保證東州派的利益,拉了李嚴一把,李嚴現在不定在哪個地方當太守當到老死呢。
因此,這個時空的李嚴,比起曆史上,要少了一分跋扈,多了一分謹慎,但也因此,李嚴因禍得福,成了大漢的尚書令。
所以啊,這個時空的李嚴,雖然還是有不小的私心,但同樣,他也清楚,自己在天子麵前,在諸葛亮麵前,恐怕是真的沒有多少分量。
因此,固然有一肚子的怨氣,但李嚴麵對這麼奇葩的決策圈現狀,也隻能是配合,配合,再配合。
隻是吧.凡事你得有個度,對不對?!
我李嚴好歹是堂堂的尚書令,僅次於丞相的行政長官.你們這幫閒著沒事兒乾的決策圈大佬,能不能不要想一出是一出的,就知道給我添堵?!
經濟戰?!
什麼經濟戰,那就是在玩火自焚!!!
作為大漢的尚書令,同時也是能力非常出眾的大才,李嚴能不知道,直百錢這個東西,到底是個什麼玩意兒?!
因此,當延熙十三年的初冬,張溪,諸葛亮,龐統,外加李嚴四個人湊在一起,商議這個新的經濟戰時,李嚴第一個站出來表示了反對。
如今的大漢,要的是維持穩定的局麵,儘可能的休養生息,穩定自己,然後再考慮對外征戰的事情.不管是對內,還是對外,都不應該存在直百錢這種虛發貨幣的存在。
這次反對,真不是李嚴的私心了,他這真的是站在一國尚書令的立場上,堅決反對發行虛值貨幣的。
李嚴也許不是一個經濟大才,但該有的概念他還是有的,對於直百錢的危害也看的很清楚,這種東西,能不發就不發。
是,李嚴承認,隨著大漢疆土的不斷擴大,如今的大漢五銖錢確實有些不太夠用,但是吧,從朝政的角度去看的話,隻需要提前做好計劃,其實並不用擔心出現錢荒的現象。
實在不行的話,還可以讓鑄幣廠新鑄五銖錢加入流通,畢竟現在大漢國庫並不缺銅,民間也不缺銅。
因此,李嚴真不覺得,有必要重啟直百錢。
是,按照張溪的說法,這次直百錢重啟隻針對對外貿易,依然還是以蜀錦作為錨定物,但是.就算直百錢兌換回來的事吳五銖,那大漢也是虧錢的啊。
就吳五銖的那個鑄造工藝,那個含銅量,但凡是一比一的兌換大漢五銖錢,大漢也得虧掉至少一成.數量越多,虧的越多。
更彆說,按照張溪的計劃,後期還要引誘東吳鑄造超過直百錢的大額代幣,而大漢在經濟戰前期,還得足額接納這些大額代幣虧到姥姥家了。
這到底是誰跟誰打經濟戰啊,李嚴怎麼看張溪這個計劃,都像是要給東吳送錢扶貧送溫暖啊。
有這個功夫,還不如用一下馬謖的建議,就用高賣低買的方式,分化江東世家和孫權的關係,這樣來的實在,起碼不會虧錢。
反正作為尚書令,李嚴是堅決不同意張溪的這個經濟戰的計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