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啊,李嚴越想,越覺得諸葛亮當了中書令後,自己的日子反而會更難受。
這兩個理由加起來,促使了李嚴第一個跳出來,反對諸葛亮辭去丞相一職。
而諸葛亮也是納悶這裡麵有你李正方什麼事兒?!
諸葛亮這次回長安,請辭丞相之職,確實是經過自己深思熟慮的。
一來,大漢自光武中興以來,就不再設置丞相一職,當初曹操複設丞相,在季漢這邊看來,是篡權奪位的第一步。
時局所致,季漢建立後,一開始也是沒有丞相的,但後來昭烈帝崩於長安,天子年幼,不得不任命諸葛亮為丞相,總領國政。
但如今,天子已經成年,大漢也已完成了滅魏大業,隻剩下東吳偏安一隅,早晚可圖這個時候,丞相這個職位,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二來,從諸葛亮自身的角度講,他當年從隆中出來,輔佐先帝興複漢室,如今最大的目標已經達成了,漢室也旦夕可興,他已經沒什麼可以遺憾的了。
諸葛亮從來不是一個貪戀權位的人,很多時候他都是趕鴨子上架,沒辦法的事情。
可如今,諸葛亮覺得自己應該兌現自己當初許下的諾言,待漢室複興後,自己重回隆中,躬耕度日.這就是諸葛亮給自己安排的退休生活。
所以,諸葛亮請辭丞相,這事兒既沒有李嚴想的那樣,是要享受“十錫”待遇,也沒有想要以退為進,他是真的要辭職。
回到隆中,一邊躬耕,一邊幫著張溪出點主意,找到合適的時機滅吳,那麼這一身,他也就圓滿了。
因此,諸葛亮在考慮請辭丞相的困難時,確實預料到會有人反對。
諸葛亮猜想過,天子劉禪可能會反對,畢竟這些年,諸葛亮跟劉禪的關係一直不錯。
劉禪是真的拿諸葛亮當相父,給了他足夠的信任和權柄,甚至到了後期,在關羽去世後,劉禪連本屬於大將軍的兵權都給了諸葛亮。
所以,諸葛亮覺得,劉禪可能會出於不舍而挽留自己。
諸葛亮也猜想過,蔣琬,費禕,董允等人,可能也會反對。
這些人,基本都是在諸葛亮的指導下,一步一步的熟悉政務,走到現在的地位。
他們已經習慣了上麵有一個丞相府幫他們做出決策,在諸葛亮的引導下決定國事,突然沒了一個做主的人,他們可能會不知道怎麼處理政務。
但,這本來就應該是他們必須要學會適應的事情,諸葛亮隻是把這個事情提前了而已。
而且諸葛亮覺得,丞相這個職位,在特殊時期可以起到集權的作用,但長久來說,對三省決策,隻有壞處,沒有好處。
三省本來就應該直接對皇帝負責,而不是對丞相負責,三省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分權,多一個丞相反而是集權這對天子集權很不利,也容易滋生出權臣,這是諸葛亮不想看到的。
因此,於公於私,諸葛亮都覺得,這些人越反對,這個丞相之位就越該廢除。
最後,諸葛亮還猜想過,陳泰,裴潛,譙周等人會反對。
不過這些人的反對嘛,大多都是裝裝樣子,畢竟諸葛亮的功勞太大,權勢太高了,他們如果不表達一下反對意見,反而顯得他們不會做人。
但實際上,諸葛亮很清楚,這些人背後都有自己的利益集團,他們也不希望看到諸葛亮,龐統,張溪,徐庶這些人長期霸占朝廷的話語權,雖然表麵反對,但實際上,一定會推波助瀾的促成這件事,這樣他們才有可能上位,為自己代表的利益集團謀利。
關於這些人,諸葛亮會在自己正式離開朝堂前,做好妥善的安排,有些事情,天子不方便做,他這個臨退休的老頭,可就沒有這個顧慮了。
以上,就是諸葛亮預料的反對人選.所以這個李正方跳出來反對,到底是什麼意思?!
諸葛亮是真的看不懂。
畢竟,張溪,龐統,徐庶等人,各有要職,需要鎮守地方,維持穩定,一時間他們是不可能返回長安任職,威脅到李嚴的地位的。
而自己一旦請辭丞相後,中樞裡,就屬李嚴的資曆最高,權利也最大.這不是正好符合李嚴的心意麼?!
他反對的意義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