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葉大人的命隻有皇帝可以要,胡惟庸竟敢借朱元璋的刀!(1 / 2)

大明第一貪官 渝江河 7140 字 5個月前

第237章 葉大人的命隻有皇帝可以要,胡惟庸竟敢借朱元璋的刀!

也就在觀戰將領的書信和葉青的親筆奏疏送達之後不久,胡惟庸的聲音就出現在了,中書省右相書房之外。

陽光之下,

三位身披大紅官袍的官員,並排而行,一路向胡惟庸的獨立辦公書房而來。

左邊這位官員的官袍補子,為正二品武官雄獅圖案,右邊這位官員的官袍補子,為正二品文官錦雞圖案,而走在中間位置的官員,則是胸前補子為正一品仙鶴圖案的胡惟庸!

胡惟庸以告誡的語氣,對兩邊的兵部尚書和戶部尚書道:“這打仗打的就是後勤補給,你們二位在這段時間裡,必須都給本相把眼睛瞪大了。”

“切記,務必保證徐帥所需的糧草、醫藥,不論是人吃的馬吃的,都必須儘全力保障。”

“錦衣衛那邊與兵糧官道沿途州府,你們也要協調好,必須保證我後勤道路的安全,絕對不能讓隱藏在中原的前元探子搗亂,更不能讓他們把情報帶出關去。”

“錦衣衛確實有其特殊的地方,如果你們協調不了,就告訴本相,本相親自去協調。”

兵部尚書和戶部尚書,隻是拱手點頭且再三保證。

緊接著,胡惟庸又繼續道:“還有,軍報不能過夜,到了就必須商議,商議出法子之後,就必須告知徐帥,並快速落實。”

“前線是魏國公這個武丞相在負責,後勤就是本相這個文丞相負責,絕對不能在後勤上出一點岔子。”

“另外,你們還得告訴下麵的人,本相和魏國公都是右相,確實存在左丞相之爭,但在國事戰事上,本相和魏國公是一體的,他們千萬絕對不能在戰事上出幺蛾子。”

“還要告誡他們,管好自己的手,如果誰敢貪後勤,誰敢貪將士們的吃食醫藥和兵甲,不用陛下出手,我胡惟庸就把他全家老小都往死裡整!”

“不僅是戰事,現在正是夏末之季,恐有水患,你們也要統籌好地方,巡察堤壩,做好搶修堤壩,賑濟災民的準備。”

“國禍有三,一者叛亂,二者外敵,三者災亂!”

“你們也要叮囑下麵的人,誰要是敢在賑災上貪拿一個銅錢,也不用陛下出手,我胡惟庸一樣會把他全家老小往死裡整!”

“哪怕是淮西勳貴,也不例外!”

尤其是在點名‘淮西勳貴’之時,胡惟庸可以說是語氣加重了不止三分。

不錯,

胡惟庸和朱元璋之間,確實存在相權和皇權之爭,但他也是一個非常有分寸的人。

什麼事情可以鬆,什麼事情必須緊,什麼事情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讓下麵的貪吃一些,什麼事情貪者必死,他都是心中有數的。

也是不說他心裡的那杆秤就一定標準,但他的心裡確實有一杆自以為標準的秤!

當然,這也並不能說他胡惟庸多麼的為國為民,隻能說他在儘全力不讓朱元璋父子抓到一絲一毫的把柄。

說到底,這所謂的相權和皇權之爭,都隻能在保障國家正常運行的前提下進行。

尤其是為人臣工的胡惟庸,如果敢跨過這條底線,那就是連帶滿門老小一起自掘墳墓。

叮囑完所有一切之後,兵部尚書這才開口說道:“胡相,魏國公都有按規定寫軍報過來,唯獨那雁門縣的知縣葉青是一份軍報都沒寫,完全不按章程辦事。”

胡惟庸聽到這裡,也是看向雁門關的方向,目光逐漸深邃了起來:“陛下在他身邊,他不需要寫奏疏,早朝之上也不許參奏他任何事情。”

話音一落,胡惟庸就獨自回到了他的書房,並關好了房門。

二位尚書看著那緊閉的書房大門,儘管他們知道這句話彆有深意,但以他們的道行,依舊隻能明白字麵上的意思。

緊接著,二人也是看著雁門縣的方向,眼裡儘是不可置信。

他們不明白,一個邊城七品知縣,怎麼就能讓皇帝連同宰相,一起給他如此特殊的待遇。

皇帝和皇後不遠千裡去他葉青的身邊,文宰相直接朝堂之上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武宰相更是以他的建議為北伐戰略總綱。

要是換做往常,這種事情他們連想都不敢想,可萬萬沒想到,有生之年卻是親眼見證了。

想到這裡,走在回兵部和戶部路上的二位尚書,也不禁有了想在這朝堂之上見一見葉青的想法!

而此刻,

胡惟庸在窗前目送二位尚書離開之後,這才心中暗道:“你肯定收不到這位葉大人的軍報,太子殿下親自去打過招呼,有關於這位葉大人的奏疏,直呈本相書房。”

他知道這位玩人水平不輸朱元璋的太子殿下,為什麼要這樣做。

這就等同於把證人交給想要殺人滅口的人保護,但凡那人不是個傻子,都不敢在這個時候去滅口!

不僅不敢滅口,還得好吃好喝的養著!

可即便如此,他也覺得葉青確實是太不講規矩了,愣是直到現在一份奏疏都沒送來過!

不僅他葉青的奏疏沒送來,連那些被派去觀戰的將軍,也直到現在都還沒個消息!

“難道王保保現在還沒開始攻城?”

“不可能!”

“他哪裡拖得起啊!”

胡惟庸一邊如此思索,就一邊往他的案桌而來。

可還不等他坐下,他就看到桌麵上重疊擺放著的兩個蠟封完好的信封,最上麵信封的封皮上書【胡相親啟】。

看著這四個字,他瞬間就知道是負責觀戰的駐軍將領,給他寫的信。

下一瞬,胡惟庸便快速打開信封,然後就認認真真的看著這加起來足有千字的十紙書信。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