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救星來了!(1 / 2)

臨安,蘇省大學微電子學院。

“通入六甲基二矽胺烷……”

“矽片脫水完成,增粘處理完成,開始旋轉塗膠。”

“……”

這已經是他們不知道進行了多少次的實驗流程了,除了操作員時不時進行流程彙報之外,實驗內悄然無聲。

數十名研發人員都靜靜地堅守著自己的崗位,偶爾抬頭看一眼設備運行情況,以及站在操控台中間的那位老人。

“塗膠檢測完畢,未發現氣泡,開始曝光前烘……前烘完畢,光刻機準備曝光……”

在實驗有條不紊的推進中,終於到了曝光環節。

每次進入曝光環節,那短短的十秒鐘,都讓吳利鴻感覺像一個世紀那麼長……

而在曝光的過程中,加裝在工件台的的測量儀器也在同時進行瘋狂的數據收集。

“曝光結束,進入後烘環節,曝光數據正在分析中……”

“曝光過程總產氣量……”彙報結果的研究員停頓了一下,然後用顫抖的語氣念出了數值,“289立方納米!”

嘩——!

聽到這個結果,整個實驗室都頓時安靜了下來,隨後便是陣陣驚呼聲。

“竟然真是光致產酸劑BR-側鍵的問題!”

“吳院士牛逼啊!”

“……”

雖然後烘的具體數據還沒出來,但光是這個產氣量的數據,就已經稱得上是史無前例的重大突破了!

塗滿12寸的矽片光刻膠,在曝光的過程中,才產出了僅僅289立方納米的氣體,

而這麼小的產氣量,光刻膠的曝光邊緣肯定非常光滑平整。

這就意味著更高的清晰度,以及更低的製程。

可以說,他們已經徹底解決了光刻膠最棘手的產氣量問題!

吳利鴻聽到這個數據後,臉上也不禁浮現起了一抹如釋重負的笑容,但這卻讓他的臉上的皺紋褶子更多了……

過了大約十分鐘,曝光後的矽片也已經完成了後烘,並對曝光部分的光刻膠進行了溶解清除,然後又進行了一次堅膜烘焙,加固光刻膠形成的電路保護膜。

接下來,就是他們這個實驗環節最重要的電路圖像清晰度分析了。

而最終的分析結果也果然不出他們所料,在降低了98%的產氣量後,他們得到的電路保護膜,表麵非常光滑平整,沒有出現任何坍塌變形!

“膜厚正常,套刻精度正常!”

聽到這個結果,所有人頓時都激動的看著吳利鴻。

事實上實驗進行到了這一步,已經基本可以肯定他們的EUV光刻膠,已經達到了13.5納米的製程標準。

因為他們蘇省微電子的所有精力,都用來研發光刻膠了,對多重曝光等壓縮製程的工藝,沒有太多的研究,所以13.5納米隻是他們研究所的最小製程工藝。

而這款光刻膠具體的最小製程,得找申城矽產業或者立昂微來做進一步的驗證,尤其是最早拿到EUV光刻機的申城矽產業,經過這幾個月的摸索調試,他們已經把製程工藝推到了5nm。

不過為了穩妥起見,吳利鴻還是按捺住激動的心情,對大家開口道:“立即準備蝕刻實驗驗證,確認最後的環節沒問題再送到申城矽產業去。”

“明白!”

研究員們聽到後,頓時又開始忙碌了起來。

本來按照他們之前的實驗流程,實驗到了這一步基本就是失敗了,這次其實根本就沒有做好進入蝕刻環節的準備。

但麵對這個意想不到的巨大驚喜,大家卻沒有一絲‘臨時加班’的怨言,一個個都吭哧吭哧地開始重新準備實驗。

兩個小時後,最終結果終於出爐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