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康馳這麼一打量,張晴的臉頰也不禁有些微紅,狠狠地瞪了他一眼道:“反正我這邊如果行動太快,你這邊的技術又跟不上的話,資金周轉的壓力就會更大,這個風險你最好要考慮清楚。”
“你放心吧,我之所以預留這麼長的時間,主要是因為要造出一條高良率的生產線作為藍本,不然光是實驗室搞出來的話,半個月都綽綽有餘了。”
“你心裡有數就行,那沒什麼事我就先去忙了。”
“嗯,辛苦你了。”
——
就在康馳這邊準備高歌猛進,殺進新能源電池領域的時候,其實在另一邊的股市上,鋰電池行業的情況卻非常不樂觀。
在這周的三個交易日上,寧德時代的股價又連續綠了三天。
這支以14.66元每股發行的股票,曾經一度上漲到了382元,26倍的收益和上萬億的市值,直接讓他們成為了當之無愧的股王。
但自從很快,他們就迎來了暴跌期。
在過去三個月裡,寧德時代的股票累計下滑超35%,市值直接蒸發了三千六百多億!
對於這位風頭正盛,全球每造三台新能源汽車,差不多就有一台的電池就來自他們家,在全球當之無愧的鋰電池大佬來說,無疑是一盆帶著冰渣的冷水。
其實除了寧德時代,其他頭部鋰電池上市公司情況也都差不多,國軒高科和億緯鋰能這三個月的股價,也分彆下跌27%和34%,BYD也直接打了個7折。
股價的下跌,充分體現了資本市場對鋰電池行業的不看好。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產能過剩的問題日益明顯。
根據預測,2025年華國需要的動力電池產能,為1000-1200 GWh,但目前鋰電池的行業產能規劃,已經達到4800GWh。
對於鋰電池廠來說,這意味著更激烈的市場競爭,和盈利能力的潛在下滑。
尤其是曾經風光無限的寧德時代,可以說是內憂外患。
首先,造鋰電池最重要的原材料,基本集中在南美洲,雖然寧德時代早早地就完成了布局,拿下了很多鋰礦,但依然還是會受到價格影響和製約。
比如去年碳酸鋰價格就一度漲上了50萬元每噸,不僅讓電池廠的壓力大,新能源車企的壓力同樣大。
小朋汽車一台25萬的汽車毛利才10%,也就是2.5萬,結果電池直接漲價2萬,它要麼就賺個吆喝,要麼就得漲價。
所以大家經常說,新能源雖然省油,但一點也不省錢。
除了用車強度非常高,比如網約車之類的用戶,普通人買電車多出來的錢,都能加好幾年油了,更彆說電池還有使用壽命,用個五六年衰減到一定程度,換電池又是一筆巨款。
這種情況下,純電動車市場怎麼可能起得來?
他們規劃了這麼多的產能,到時候造出來根本賣不出去。
BYD也是在轉變戰略,主要發力油電混合增程技術後,才迎來的銷量的暴增。
反正一環扣一環,原材料的限製,最終的體現就是純電動汽車沒有性價比,新能源戰略推動受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