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支由龍華民率領的使團,從澳門出發走陸路到廣州,他們需要先拜會並花錢打點兩廣總督陳邦瞻及以下的大小官吏。禮部的函件不是聖旨,沒有通關文書的效果,所以該走的程序還得走,該拿的文書的還得拿,該花的錢還得花。
在拜會了廣東官場之後,耶穌會龍華民使團取道海路從廣州奔杭州,其間由廣東水師押護。
抵達杭州後,一行人還是照例先拜會浙江巡撫兼提督軍務蘇茂相及以下各司衙門,重複走程序、花錢、拿文書的過程,等到把相關的手續辦齊全了之後,再走京杭大運河從杭州開赴天津。這其實也就是把信函走過的路再走一遍,隻不過其中加了一些朝廷公函遇不上的關節。
龍華民原本還想帶著使團先去一趟南直隸。
南京教案後,耶穌會在華傳教工作遭到重大打擊,各處教堂、修道院被關閉,除少數受到華人教友庇護的傳教士得以留在內陸,其餘全被驅逐至澳門。
但耶穌會並未就此放棄,既然士大夫群體中有一個徐光啟,那就不愁找不出第二個,所以龍華民派遣金尼閣神甫赴南京展開交往活動。
如果能得到朝中重臣的支持,形成一股稍有聲量的勢力,讓他們在麵對類似南京教案這樣的攻擊時不至於四麵楚歌。至少能讓皇帝在做決定的時候多一些有分量的建議。詹事府少詹事、江蘇學政的聲量還是太小了。
萬曆四十八年春,金尼閣拿著耶穌會給他的五千兩銀子的活動經費抵達南京。按照計劃,他將遊曆京杭大運河沿線的所有城鎮,並尋找諸如徐光啟、楊廷筠、李之藻這樣的誌同道合者。
可花在廣、杭二州上的龐大開支,使耶穌會使團放棄了這個昂貴的想法。杭州到天津這條路上還有十餘座重鎮,能少一筆就少一筆吧。
最終龍華民隻派了湯若望一人,帶著少量護衛去南京通知金尼閣擱置計劃趕赴北京。
由於禮部的正式函件上隻有邀請耶穌會進京麵聖的內容,並未提及這一船貨物,而徐光啟那封要人、要錢、要貨的信又是未開封的私人信件。貿然拿出來不僅不會有用,反而有可能給新任禮部尚書的政敵遞刀子。
所以,船上的東西很自然地被沿途守關把卡的官吏當做商品處理。既然是商品,那就得有稅費、規費與孝敬。
到天津時,澳門議事會專門為此行準備的二萬兩路費幾乎被花了個乾乾淨淨。
要去真順著長江去了南京,再折回大運河,恐怕就得從獻給皇帝的禮金裡掏錢出來了。
看起來,耶穌會和澳門議事會似乎很懂大明官場的規矩,還知道帶“路費呈儀”。但實際上,他們其實隻知皮毛,而不知其中深意。
如果他們去了南京,並請托南京錦衣衛掛本部衙門旗,以隨護的名義將他們送至北京,那這趟旅途的路費起碼能省一半。
沿途守關把卡的官吏不敢查掛著錦衣衛旗幟的船,也就沒有規費與孝敬這一說了。
假如耶穌會龍華民使團去南京賄買錦衣衛,那禮部的函件就能發揮超常的作用。
函件上明確寫了要求他們進京麵聖的內容,南京錦衣衛帶他們去北京是名正言順的護送,不會有任何問題。錦衣衛隻需要確定船隻裡沒有倭寇,就可以裝作不知道船艙裡有什麼貨物。
麵聖嘛,帶貢品很正常。既然稅吏卡官能把船貨當成商品,錦衣衛就能把船貨當成貢品。誰叫禮部的函件上隻寫了麵聖。
在人貨裝船、離開澳門差不多一個月後,使團抵達天津。這標誌著這段走走停停、不斷孝敬的旅途終於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