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創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四九五年)。
當時,天竺僧人跋陀由西域來到中原,得到虔信佛學的孝文帝的禮敬。
跋陀遊曆中原時,見嵩山很象一朵蓮花,便有意在花中立寺,孝文帝遂在少室山建造少林寺供養跋陀。
後來又過三十餘年,南天竺僧人菩提達摩來到少林寺,廣羅弟子,傳授禪宗,成為中國佛教禪宗的開山祖師。
少林派,素來被稱為武林第一門派,號稱中原武林的泰山北鬥。少林寺僧眾習武源遠流長。
南北朝時,後魏孝文帝大和年間(公元四七七年-公元四九九年),達摩大師從梁國北來,麵壁於嵩山少林寺,曆時九年而功成,遂傳《易筋》、《洗髓》二經,創立少林武術。唐代李靖又寫了《易筋經序》。
曆史上,在達摩以前,北朝寺院的練武風氣就已形成。少林武術的發揚光大,始於隋唐之際的一件大事。
隋朝未年,天下大亂,秦王李世民與鄭帝王世充作戰,少林武僧應邀相助,活捉王仁則,逼降王世充,這就是著名的“十三棍僧救唐王”,
李世民即位後對少林寺大加賞賜,少林寺再度興旺起來,少林武術也開始繁榮發達,逐漸成為中原武林第一門派。
大宋開國之君趙匡胤與少林寺的淵源也是頗深的,趙匡胤出生在洛陽夾馬營一個軍人之家,他父親是一名將軍。
趙匡胤自幼便在軍營中長大,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喜歡上舞刀弄棒的武術,夢想成為武林高手;軍營裡的將士們,都很喜歡這個聰明的小孩,閒來無事,總要點撥一二。
趙匡胤天資聰穎,一學就會,久而久之,習得一身好本事。慢慢的他覺得隻在軍營裡練習武術,滿足不了成為武林高手的欲望,後來他就求學於少林。
學習武術是一個修習的過程,更不用說是在少林寺中學武。趙匡胤在少林學習拳法,從一開始的練動作,到後來組合動作的身法,從初級到出神入化的過程,慢慢體悟到裡麵的禪學、佛學的博大文化。
趙匡胤在少林寺中,不僅創作了著名的“太祖長拳三十六式”,而且對亂世中的生活哲理開始積澱,這對於他以後奪取皇位並守得住皇位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趙匡胤身在古寺,卻看得到暴君酷吏大小統治者在連番角逐,使得中原大地兵荒馬亂,民不聊生。他發誓有朝一日一定給天下百姓一個安定的樂土;
趙匡胤在21歲那年,離開少林寺,尋找那份屬於自己的事業,他漫遊了華北、中原,西北的不少地方,這也為他建立遠大的目標開拓了視野;
唐朝的皇帝們大多都喜歡佛教,而到了宋朝的官家們卻大部分喜歡道教;